昨日上午,全省2020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召开,海门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区委书记郭晓敏在大会上发言,她表示,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将全面对标苏南,加快跨江融合,勇当新时代全省高质量发展先锋,为南通“万亿再出发”,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给极不平凡的2020年和“十三五”留下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注脚;“奋斗”,则为2021年和“十四五”给出了一个鲜明的指向。
高质量对接沪苏 变机遇优势为发展胜势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和用好机遇。
纵观海门改革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与机遇相会相知、紧紧牵手的过程。当历史的年轮驶入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等与海门密切关联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继落地,海门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区委书记郭晓敏多次提醒全区党员干部,现在海门各种战略叠加机遇交汇,关键是能不能抢抓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抢到机遇就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旦错失机遇,反而会拉大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区委、区政府按照省市委决策部署,提出了高质量对接沪苏,全力争当“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示范区”“南通跨江融合先行区”“大通州湾建设核心区”的总体思路。全区上下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使命感、等不起的危机感,推动思想破冰、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努力把机遇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
张家港市委党校副校长魏欣来海授课时建议,跨江融合,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融入、工作作风的融入、干事创业理念的融入。去年3月,一场以“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为主题的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在江海大地掀起;去年5月,全区年轻干部培训班在苏州市委党校开班;同月,区党政代表团赴江阴、太仓考察……学习、考察,明确了比学对象,明晰了突围思路,坚定了发展信心。与强的赛、与快的比、与高的争,成为全区党员干部的共识,正是这样的定位,才让海门在高平台上不断进步。
我区以交通先行对接沪苏,举全区之力推动北沿江高铁海门北站设置,加快筹建海太通道、崇海通道,加快推进疏港铁路、江海路快速化改造等重点工程,全力构建“江海河”互联互通、“公铁水”多式联运、“海陆空”协同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30分钟快速连通上海,40分钟至苏南主要城市的规划目标正在化为现实,通江通海通上海已成为海门新的城市名片。
产业协同是对接沪苏的关键。我区在上海、苏南设立招商分局,主动对接沪苏产业体系、创新体系。与上海黄浦区、宝山区、闵行区等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与江阴、太仓签订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上海、苏州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推动与沪苏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链精准对接、供应链双向融合。中航科技、艾郎风电、水星家纺等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开发区、海门港新区、临江新区等板块正成为沪苏项目的集聚地。
高质量优江拓海 打造美丽江苏“海门典范”
灵甸工业集中区取消化工定位,青龙河从“环境短板”变为“生态样板”,昔日无人问津的滩涂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些变化,无不体现着海门壮士断腕治污防污、守护一江清水的决心和魄力,无不传递着海门这座创新之城、美丽宜居之城的活力和潜力。
61公里长江岸线、25公里黄海岸线是上天赐予海门的宝贵资源,也让海门肩负着守护出江入海生态屏障的重任。顺应“长江大保护”,生产力布局由沿江沿湖向沿海调整转型的趋势,我区奋力实施优江拓海、江海联动,统筹推进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打造沿江沿海风光带、江海风貌城镇带、诗意田园乡村带、沿江科技创新带、沿海高水平产业带,全力建设美丽江苏“海门典范”。
走上东布洲长滩公园观景平台,一边是江涛拍岸,一边是鸟语花香。很难想象,这里曾被规划为化工集聚区,“化工围江”曾是海门这座沿江沿海城市多年的遗憾。为破解困局,我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统筹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绿化、美化、文化“三化”相生,守护好长江母亲河宝贵的生态财富,让长江沿岸更加风光秀美,让海门百姓看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
我区开展了化工园区整治,全域治理入江河流,对沿江生态防护林补稀补缺。2019年,关停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9家,去年关停5家,今年初,沿江一公里范围内剩余的8家化工企业被列入关停计划。14条入江河流水质消除劣Ⅴ类,新增长江补绿造林787亩,长江海门段沿线绿化达标率超过95%。
沿江区域既是重点打造的生态景观风光带,也是正在布局建设的沿江创新带。在海门开发区,依托百亿级招商豪华邮轮、胜宏科技等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在临江新区,建设了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百奥赛图模式动物中心等一批专业化功能服务平台,积极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海门药谷”长三角知名品牌正在打响。
拥抱大海、向海而生。海门港新区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运输车辆往来频繁,金属的碰撞声此起彼伏。随着该项目的落地、开工、建设,海门海岸线上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今年第一季度,总投资150亿元的海螺新材料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8亿美元的俐马(南通)纺织基地项目签约,保税物流、商贸服务等城市配套功能加紧完善,滨海城镇带、生态风光带加快打造。可以预见,不久的未来,一座港口码头集群、产业发展集聚、商贸业态集中的现代化绿色钢铁产业新城将屹立在黄海之滨。
高质量融入南通主城 高标准建设城市副中心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海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年7月,海门撤市设区,成为南通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化提升城市副中心功能”“加快全面融入中心城区”,南通市委、市政府对海门提出了殷切期望。高质量融入南通主城、高标准建设城市副中心,成为海门的“必答题”。
区委开展了“突破县域思维,推动强区跨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区党员干部立足撤市设区新起点,加快在新赛道中找定位、提层次,主动调整发展理念、格局视野、工作方法,加快与中心城区在功能配套、产业生态、交通网络、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协同衔接,奋力推动海门各项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去年以来,我区按照“南通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围绕“1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0万城区人口”建设目标,全面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以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总投资25亿元的康佳华东总部基地开工建设,总高度299米的海门中心超高层建筑即将开工,金融总部集聚区加快筹建。推动中心镇多元特色发展,张謇故里小镇、家纺小镇、机器人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融入南通主城,建设城市副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规划、产业、交通、科技、民生、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强化系统思维,抓好一体推进。上周召开的区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了《关于高质量融入南通主城高标准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实施意见》。区委书记郭晓敏指出,要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强支撑、科技转化首选地、对接沪苏桥头堡、城乡一体新示范”四大作用,在主动融入更大格局中找准定位、谋划思路、提升能力,推动海门实现更高平台、更高品质的发展,实现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
我区已确立了弘扬张謇精神、规划一张蓝图、交通畅联畅通、提升产业能级、重塑科创体系、加快跨江融合、促进城乡一体、保障同城共享八项重点工作,下达了今年百余项具体工作和目标,全力以赴建设名副其实的城市副中心。
奋斗再出发,实干赢未来。“十四五”的新征程上,没有“容易”二字,拼搏始终是最动人的音符,奋斗始终是最鲜明的旋律。在张謇精神的引领下,“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海门扬起了新时代的风帆,百万江海儿女正阔步前行,用奋斗持续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不断书写“强富美高”新海门建设的绚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