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江风海韵>>正文内容

海启大地上的一次地雷战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说起地雷战,大家自然会想起电影《地雷战》中发生在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地雷战。其实,海启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民主政府曾将海门、启东合并后建立海启县)也曾使用过地雷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拖延了敌人“清乡”的脚步,为我根据地军民赢得了抗日胜利的准备时间。笔者在海门的抗日史料中发现了一起海中区民兵使用地雷战的实例。

1943年7月,日寇在海启地区进行疯狂的“政治清乡”,目的是摧毁中共地方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日伪的保甲制度和各种伪组织,并进行经济搜刮和奴化教育,企图将以集镇为主的“点线”占领逐步扩展为面的占领。当时敌人在海启地区的主要集镇都修筑了碉堡,紧紧控制沿线的公路,经常下乡“清乡”。同时,还强拉民夫、抢劫财物。由于敌人控制着沿线公路,给新四军和民兵的活动造成了极大困难。东南警卫团根据海启县委的指示,决定采用地雷战的方式打击敌人,向苏中四分区申请到了一批地雷分发到各区队,其中海中区(今海门的悦来镇、启东的王鲍镇一带)队分到了5颗地雷。

如何使用这5颗地雷?海中区队专门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成立一个“海中区民兵狙击组”,由区队副队长陆汉章任组长。海中区地处海启公路与灵(甸)聚(星)公路的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还是我民主政府的活动中心(时为游动活动的海启县委所在地)。东南警卫团对海中区的这次行动十分重视,陆汉章更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为了准确了解敌人的动向,以精准使用地雷,他派出两名侦察员,分别到江家、三阳等地了解敌人下乡出动的时间和路径。不久即传来好消息,根据两面派乡长提供的情报:第二天从三阳出发的一股敌人将下乡搞“清乡”,敌人这次到达的主要地点是三阳镇与悦来镇的交界处。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事不宜迟,狙击组决定连夜行动。一方面阻止敌人的编保甲行动,同时让敌人尝尝地雷的厉害。当然更主要的是与敌人争夺公路控制权,以确保我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畅通。

狙击组察看了地形,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这次行动先使用两颗地雷。于是把这两颗地雷埋在十三匡河东约300米处的公路上,把线引向南侧约80多米的玉米地里,由民兵施明堂埋伏此处拉线引爆。女民兵宋爱珍扮成农妇,手拿斜刀在田间除草,负责观察公路上敌人的来去动向。狙击组的其他人员全部埋伏在公路北侧大河边。分工明确后,狙击组当夜出发,来到指定地点,埋好地雷,撒上碎砖屑,上面盖些草进行伪装。然后大家各就各位,专等敌人前来。

从夜半到清晨,同志们苦等了5个多小时,还不见敌人的影子,有些人不免有些沉不住气,纷纷伸出头来张望。但陆汉章心里有数,凭他多年和鬼子打交道的经验,他知道鬼子出动一般要到太阳出来以后,而走到这边路段也需要一些时间。于是陆汉章向同志们摆摆手,低声叫大家沉住气,注意隐蔽。

果不出陆汉章所料,8时许,宋爱珍从隐身处挥着斜刀向同志们示意:敌人来了,有十多个!

敌人愈走愈近,大家的心情也随之兴奋和紧张起来。施明堂两手紧握拉线,目不转睛地紧盯着前方。敌人过来了,前面是民夫,替鬼子拉着一挺轻机枪和一个掷弹筒;接着是背着步枪全副武装的鬼子,后面是伪军。民夫走过后,鬼子来了,其中有一人似乎发现了地上有松动的新土,上面还盖着草,他随即用枪去挑……

敌人发现地雷了!陆汉章果断地举手示意施明堂拉线,说时迟那时快,施明堂已拉响了地雷线。只听“轰!轰!”两声巨响,随着飞扬的尘土,那个用枪挑土的鬼子和近旁的另一名鬼子早已血肉横飞,见了阎王。敌人乱了阵脚,哇哇乱叫。狙击组排枪齐发,敌人纷纷卧倒。敌人发现拉雷手的施明堂正在往南奔跑,一个鬼子瞄准向施明堂射击。此时,陆汉章眼明手快,子弹击中了那鬼子的钢盔。在他的掩护下,施明堂安全转移。敌人迅速组织了反击,他们架起机枪,甩出了掷弹筒。狙击组胜利完成了任务,迅速撤出了阵地。

这次地雷战,打死鬼子两人,伪军死伤多人,有力地检验了海启大地上地雷战的威力,大大鼓舞了我解放区军民的士气。此后,敌人不仅晚上不敢下乡,白天也胆战心惊。即便出动,纠集的人马比以往更多了,有时多达四五十人,还拉了伪乡长等一起陪阵。自此公路就再也不是敌人的专利了。

这次地雷战的胜利,受到了时任海启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洪泽的高度赞扬。

 

民兵在埋地雷

 

被地雷炸死的两个日本鬼子

 

图片来源于电影《地雷战》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