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琛,1922年出生于海门桃源镇(现三星镇宝兴村),1940年参加革命。
1940年8月,茅琛随兄长茅珵等率领的崇明抗日自卫总队部转移到海门三星、桃园镇一带,开展抗日宣传、统战工作,扩大部队。1942年3月,茅琛由四分区作战参谋调任崇明警卫团参谋长。
1943年春,经过新四军上级研究决定,通海自卫团采取特殊方式,打入敌人内部。4月16日,茅琛率崇明警卫团少数不适合留在通海自卫团的人员撤离。为了迷惑敌人,假戏真做,茅琛配合通海自卫团在姜灶港演出了一次假战斗,双方在桃源、震蒙两乡交界处,枪声大作,一场“激战”后战场上留下一具尸体(此系有计划地在此时惩处的一个叛徒)。事后通海自卫团向敌人报告说:“崇明警卫团茅琛因反对‘部队起义’率少数亲信逃跑,追击未获。”
崇明警卫团留下的20名战士组成短枪队,茅琛任队长。短枪队在敌人“清乡”初期,采取隐蔽、分散的活动方式,尽可能做到不暴露、不打新四军的旗号,以灰色的面目作掩护。为了不暴露,茅琛化名张继生,队内、队外一律不称队长,而称“张先生”,以此迷惑欺骗敌人,达到积蓄力量、站稳脚跟、坚持下来的目的。当时短枪队的主要任务:一是锄奸反特,二是与打入敌人内部的汤团保持密切联系和配合行动,三是寻找时机打击日伪军。短枪队在茅琛带领下开展了锄奸反特斗争,采取化装、隐蔽的方式,四处出击,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锄掉汉奸30余人。
1943年7月,通海联防大队成立,茅琛任大队长。同年11月,崔德耀奉调来通海,重新成立通海人民自卫总队,崔德耀任总队长,茅琛任副总队长。
1944年春夏之交,通海人民自卫总队在崔德耀、茅琛指挥下,积极开展夏、秋季攻势和反据点斗争,不失时机地发动了对敌人的攻势,主动出击打击日伪军。
1944年三四月间,总队得悉牛洪港日伪军一部乘船去大安港骚扰,随即派连长吴家駧率短枪队袭击牛洪港,派指导员顾纪率一个排于大安港伏击由牛洪港来犯之敌。当时,牛洪港日伪军据点正在建造碉堡,短枪队队员化装成民工混入牛洪港据点。他们神速接近日军居住的寺庙,先是一跃而上把日军哨兵干掉,尔后冲进寺庙。日军当时十分麻痹,枪都搁在寺院大厅。短枪队突然出现,鬼子慌了手脚,根本来不及拿枪反抗,而是各自纷纷逃命。仅有两三个鬼子跳江逃脱,其余日军包括小队长均被击毙,战斗仅用了10多分钟。
在大安港伏击的部队,待敌人将要靠岸时,突然猛烈地开火,敌人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毫无还手之力。敌人跳冮的跳冮,被击毙的被击毙,全部被我军歼灭。两地战斗,共俘毙日伪军30余人。其中击毙日军小队长以下20人,俘毙伪军10余人,缴获长短枪30余支和军用品数车。我军无一伤亡。
老洪港是我军南下江南的重要通道。为打破日伪的封锁,1944年八九月间,茅琛等率队攻打老洪港日军检问所。那天,突击小组乘月色暗淡,悄悄接近敌人。当越过外壕被日军发觉时,突击组行动神速,抢占了碉堡。日军无奈,只得退缩于营房内负隅顽抗。短枪队另一突击组,巧妙快速地冲进伪军据点,毫不费力地将伪军全部缴械俘虏。短枪队为避免伤亡,采用火烧营房,逼敌投降,但仍不奏效。最后,崔总队长下令发起攻击,他自己首先越过江堤,向固守之敌冲去,茅琛和其他队员紧跟其后冲进营房。营房内4名日本鬼子已被击毙,尚有1名鬼子躲在房角。当崔总队长冲进门时,那活着的鬼子突然用刺刀向他刺来。崔避过刺刀,一把抓住鬼子手中的步枪,用力一拖将鬼子拉倒在地。此时,紧跟其后的茅琛冲了进来,一枪击毙了敌人。这次战斗,毙日军5名,俘伪军20余名,缴获长短枪20余支。
1945年1月,短枪队同通海自卫总队合并为南通警卫团。同年6月,茅琛离开生他、养他、战斗过的——通海地区,调到四分区司令部。他在通海战斗的4年间,参与和指挥大小战斗上百起,为通海的反“清乡”斗争和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区委党史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