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对于一个人的记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百年老街的味道尤为如此。
我的老家包场,是通东地区一个古老的集镇,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那条老街已偏置一隅,早被“边缘化”了。可每当我走在老街上,它那独有的味道穿过深幽的时空隧道,依然叩击我记忆的“味觉”,愈加淳厚而挥之不去。
味道中首当其冲的是盐。老街背靠大海,自古就是烧盐的好地方。明清时,老皇岸外的海滩上布满了许多大小不等的盐灶,“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是当时盐区的真实写照。在盐的诱引下,老街上走来了不少盐商。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镇江人捷足先登,开设了颜德泰盐店和义记盐店。随后,又有广东人闻风而至,开设了德长厚盐店。盐商们看中老街,不仅因为这里盐产丰富,而且还有紧依老街的那条运盐河。便捷的水陆交通,盐商们只要将盐区收购的盐,通过老运盐河运销各地,便轻而易举地获取颇丰利润。老街的盐滋养了盐商,一些较有实力的盐商便在老街建起了市房、会馆和寺庙,也给古镇带来了繁华。
给古镇画上浓墨重彩一笔的要数清末状元张謇。他筹集规银15万两,购买了德长厚盐店的全部财产,经过翻扩,建有60多间房屋,成立了大有晋盐业股份公司,专营盐区所产之盐。公司前有块堆积盐坨的广场,称之为“盐包场”。每个盐坨储盐量多达数万吨。大有晋公司将所购之盐或精制或包装,然后通过运盐河销往各地。一时运河上装盐的舟楫首尾相接,十分兴隆。盐给大有晋公司带来了滚滚财源,兴盛时,年销盐所得利润达10万元银洋。因为盐,大有晋公司久负盛名,“盐包场”也越叫越响,从此盐就刻进了古镇的基因,镇名也由此而得。
如今盐味虽然渐渐淡去,但老街上留存的旧店铺和记忆中的老字号仿佛告诉人们,是盐滋养了古镇,也练就了这儿的人们不畏艰辛、勇于创业的品格。盐,成了老街永远消散不掉的味道。
盐是海之味,海是盐故乡。大海还以那博大胸怀馈赠人们丰富的海产品。老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清明前后,春汛来临,沿海的渔民将鲜活的海产品运来,老街一下子热闹起来。梅头鱼、红芒子、文蛤,还有爬动的梭子蟹。肩挑的,车驼的,大筐小筐,摆满老街的两侧。街上的居民只要花上几毛钱就可买上一大篮。谁家来了个亲戚,只要花几元钱,就可摆上满满的一大桌丰盛的“海宴”。逢到汛期,乡下的农民也挡不住诱惑,赶来街上买些海货尝尝鲜。老街的人吃海鲜很有门槛,多吃生炝的。红芒子、梭子蟹、文蛤肉,洗净加上些料酒、生姜、盐,颠簸几下就可吃了,吃时那梭子蟹的脚还在蠢蠢欲动,那味鲜美极了。就是鱼也有生炝的,新鲜的鲳片鱼,批成片用料酒、生姜和盐稍作腌制,便可食用。鲜、嫩、肥集于一体,客人吃上这道菜,便会终生难忘。说来也怪,街上无论来多少海鲜,当天都能卖光,人们称老街为“猫儿街”。
每逢油菜花开时,正是蛤蜊最肥美的时候,大量蛤蜊上市,老街人就把蛤蜊劈出肉,然后用烧酒、蒜头、食盐搅拌一下,装进空的烧酒瓶里,做成蛤蜊酱,瓶口用木塞堵上,再用黄泥密封。到了秋冬季节,打开瓶子,将蛤蜊酱倒出,其香味要透过半条街,人称“十里香”。家里来客人了,用蛤蜊酱拌海蜇是上等美食。籽蟹上市季节,老街人将蟹籽拨下,用水滤去杂物,将蟹籽带水在石磨上磨成浆,然后一小勺一小勺浆放在铁锅里煎,籽浆受热后迅速发酵膨大,做成一个个“蟹籽豆腐”。用“蟹籽豆腐”煲汤炒菜,鲜美无比,街上的饭店拿此作为招牌菜招揽生意。海鲜旺季,老街的一些壮汉也动起了脑筋。傍晚时分,他们骑着自行车,后面挂着两只大拖篮,赶到港口购买刚出海的文蛤,装满两大拖篮,上面还横着一麻袋,一车足有三四百斤,连夜运到南通小石桥市场,赶着应早市。南通人很喜欢文蛤,称之为“天下第一鲜”,很快就销售一空,一车货也能赚上好几块钱,算是不错的收入。渐渐地,古镇的海鲜闻名遐迩,海鲜市场也逐渐壮大,市场一扩再扩,周边方圆几十里的地方要买海鲜都首选上古镇。因此,海味也成了古镇独特味道,透过这味道,可以感悟到沿海渔民搏风击浪、勇于拼搏的探索精神,也感受到老街人的聪明和智慧。
有了盐的流动,有了海的诱惑,自然也有了商人的驻入。一些外地客商看中这里能赚钱,纷纷来此开店经商。广东的、湖北的、安徽的,还有镇江、扬州、通州的。南货店、日杂店、绸布店、银店、药店、米行、染坊、酒店、菜馆、鱼行、茶馆等排列老街两侧,多达六七十家。这些客商靠诚信经营站住脚跟,于是有了恒大祥南货店、庆余堂药店、江元大米行、四美香菜馆、江成和酒店等一批老店号。尤其糟坊、染坊、油坊被称为古镇“三坊”,远近闻名。一些客籍经商者还筹资在老街建造了“京邗会馆”,每逢节日,在此聚会。古镇由此也成了通东地区商业重镇。老街人在商品的熏陶下,又在老街的北侧另外开辟了两条街,设立铺面,开店经商,使古镇生机焕发,愈发兴隆。一些会经营的老街人还向大中城市发展,上海、南京、南通、苏州等城市常会看到老街人的身影。
盐味、海味、商味,自然涵养了老街人特有的品格。他们正直、豪爽、勤劳、和善,不畏艰辛,肯于吃苦,相互帮助,热情好客。盛夏之夜,谁家有了些好菜,便将桌子搬到街上,拿出老酒,唤来东邻西舍聚集一起,其乐融融。街上谁家遇有婚丧嫁娶,不用叫大家便前往帮忙。谁家遇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老街这些淳朴的民风、家风自然成了镌刻于人们心灵深处最珍贵的味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都将无法抹去。我想,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吧。
前不久,我回到老街,发现那条踩磨得光滑圆润的块石街不见了,取而代之铺上了平整的水泥路,心中不免有些惆怅、有些失落。块石街看上去有些不合“现代化”,但它见证了老街的历史沿革、兴衰沉浮。它是老街的象征,老街人的精神寄托,是老街的文化印记,它承载着老街那独有的味道。愿老街在一隅之地能平安“生存”,让老街的味道历久而醇厚,永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