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南
岁月总是悄无声息地流过,令人难忘的腊八节又来了,儿时美食腊八粥的诱人香味再次轻袭我记忆的门扉。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比较匮乏,人们平时吃的主食都是以粗粮为主,那时能吃上一顿腊八粥,常常让人回味良久。
记得到了腊八那天,母亲早早地起来,开始拼凑腊八粥的原料,大米、红豆、花生仁、芋头、玉米、萝卜、荠菜、青菜,先清洗干净,再把红豆、花生仁等原料浸泡在水中。到了下午,母亲早早地从地里收工回家,把准备好的食材放入锅内,开始熬煮腊八粥。我兴奋地抢着添柴烧火。母亲告诉我,先要用旺火将锅中的这些食材煮沸,而后再用文火慢熬,这样容易煮透,粥也好吃。
我坐在土灶口,按照母亲的吩咐进行操作。很快,锅里的水沸腾起来了,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白白的芋头和萝卜,赤色的红豆和花生仁,黄色的玉米粒,这些食材和大米一起在沸腾的水中翻涌浮沉,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水开以后,我向灶膛里添柴的节奏慢了下来。在小火不疾不徐的催生下,腊八粥慢慢变稠了。母亲把已切好的青菜、荠菜加了进去,估摸着又向锅内加了两勺盐,用铲子把腊八粥上下拌匀,稍顷就可出锅。
这时,天已经暗了下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母亲把盛好的腊八粥刚放到桌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虽然烫得呲牙咧嘴,但心中实实在在的欢快,而敏感的味蕾一下子被点燃了,黏稠滑嫩的粥喝在嘴里清香瞬间溢满,吞下去一股暖暖的惬意很快在全身上下流淌起来。父母看着我的馋相,嗔怪道:“慢点吃,没人和你抢啊。”他们一边说,一边把我爱吃的芋头、花生仁夹到我碗里,直至我吃得小肚溜圆为止。
一大锅腊八粥一顿是吃不完的,第二天,母亲又用饭盒把腊八粥装上,让我带去学校中午蒸热了吃。初中以后我去外地读书,毕业后又在外地学校教书,每年腊八节,学校都还没放假,但放假回去,我总能吃到母亲做的香喷喷的腊八粥。
后来,我读了一些书才知道,腊八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但民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一说相传腊月初八是佛教开山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古代各寺院在腊八这天,用蔬果和米煮粥供奉神佛,并被尊为“佛粥”,供佛之后再将粥分施给贫民。随着佛教的流传,吃腊八粥就慢慢地演变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到了南宋,腊八粥除了供佛外,又成了民间一种盛行的食品,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诗人陆游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就是一个佐证。也有的说,腊八粥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明的。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传说版本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说明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怪不得儿时喝腊八粥时,父母常叮嘱我,要把碗里的米都吃完,不能浪费。
四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吃腊八粥已是平常事,如果不怕麻烦,天天吃腊八粥都不成问题。现在的腊八粥内容也丰富多了,各种豆类、干果应有尽有,也不用母亲绞尽脑汁去拼凑原料了。而超市里现成的八宝粥花样繁多,味道也是很不错,但总觉得不如当年母亲亲手做的好吃,更没有了多年前围着灶台急切期盼腊八粥出锅时的喜悦。
如今,我已远离家乡多年,但每到腊八节,童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腊八粥的温馨场景却萦绕于怀,久久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