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乡镇要闻>>正文内容

新时代鱼米之乡: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这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有力抓手,是指导“十四五”时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文件。对比去年收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新一轮方案在总体目标上,从推动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

近年来,常乐镇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人为本,以基础设施的升级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更宜居。

“改造完后美观又大方。”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67岁的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颐生村村民陆善兵十分感慨。他家路旁的小水沟,原先无人维护,沟渠旁的泥土塌陷,沟里长满杂草,现在两边种上了芦苇等绿植,河水清澈,倒映出村里面貌一新的白墙黑瓦。“以前这就是个水塘,现在夏天还能看到荷花。”他指着离家不远的池塘说,每天早上5点起床后,便能看到村里的保洁员在打扫街道,打捞河里漂浮的垃圾。

陆善兵家后院的小屋也刷上了白漆,厕所间里是新安装的抽水马桶。在修建院门时,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原先改造规划设计门宽是2.3米,一般私家车宽1.8米,要是这么建,车子很难拐弯停进院子。”陆善兵说,村里很多人家都有私家车,修建院门和篱笆是为了防止车被村里玩耍的小孩刮花,后来在村民们的提议下,门宽改成了3米。

通过有计划、分步实施的建设,目前颐生村的特色田园乡村片区俨然成为全镇人居环境长效管理的样板先行区。

除了改善基础设施,常乐镇还着力提升人居环境的软实力,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根据可回收垃圾量,可以积分兑换小礼品,我换到过洗洁精、毛巾。”50岁的海门区常乐镇中南村村民赵佩说,村里刚开始推行分类时,自己也分不太清楚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但保洁人员会反复提醒,慢慢也都知道了,比如塑料瓶是可回收垃圾,电池是有害垃圾,要分开投放。

在乡村公共空间改造方面,常乐镇官公河村的九龙岛文化湿地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馆”和“文化大礼堂”。“农耕文化馆内摆放着从村民家里收集到的各式农业生产工具、旧家具等。文化大礼堂由废旧集市改造而来,有大屏幕、音响等设备,租用一次舞台是5000元,比市区里3-4万元一次便宜多了,使用桌椅每套100元。”村委会副主任张琰说,文化大礼堂的场地预约已经排到明年5月,可以办婚礼、庆祝孩子满月或周岁等,平时村里的文艺演出、党政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记者在礼堂内的墙上还看到了《红白事办理流程及标准》,“红事办理标准”一项中提议,婚宴不超过10桌,每桌按10人计不超过380元(包括菜、烟、酒),亲戚朋友随礼不超过200元。

下一阶段,常乐镇将继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为全镇群众营造整洁、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再上新台阶,努力构造美丽常乐。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