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记者走进以烈士樊庵宝命名的常乐镇庵宝村。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镌刻着英雄保家卫国的壮烈史诗,更在新时代焕发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樊庵宝(1919~1943),曾名樊发冲,常乐镇贫苦农家出身。幼年丧母,由大姐抚养弟妹。1940年怀着爱国热情加入新四军1师3旅7团,投入抗战。因肺活量大任司号兵。同年参与黄桥决战,保障指挥通讯。1941年参加夏家渡战斗,部队击毙日军指挥官保田,全歼日伪军,7团获“老虎团”称号;1942年参加三阳镇伏击战;1943年反“清乡”斗争中,他在制高点吹号时中弹牺牲,年仅24岁。1952年,其出生地被命名为“庵宝村”以作纪念。
“我十几岁时,母亲告诉我,三舅舅樊庵宝年纪轻轻就参军抗日,牺牲在战场上。”樊庵宝的亲外甥,年过七旬的陈国祥站在村头,目光坚定,“起初心里难过,但后来明白,舅舅是烈士,是光荣的。我要继承他的精神,村里谁有困难,我都尽力帮忙。”
樊庵宝烈士的事迹在庵宝村代代相传,成为激励村民前行的精神坐标。近年来,村党总支以“党性引领+红色基因”为核心,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血脉,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常乐镇庵宝村党总支书记樊佳俊指着正在规划的垂钓园地块介绍,村里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深化招商引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目前,无人机培训基地、养老产业等项目已进入协商阶段,垂钓园等特色产业正加速落地。“去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台资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10万元的固定收入。”樊佳俊说。
“以前吃糟糠,现在吃大米;从前点煤油灯,如今用空调;以前一天几毛钱,现在打扫卫生每天能挣70元到100元。”72岁的村民袁国祥坐在新修的老汤正公路旁,细数着生活巨变。这条装上路灯的公路,不仅是基础设施升级的缩影,更是村民福祉提升的见证。庵宝村“两委”以“红色引擎”驱动发展,将基础设施升级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从泥泞小路到宽阔公路,从煤油灯到明亮路灯,从温饱不足到多元化收入,庵宝村用翻天覆地的变化诠释着“发展为了人民”的初心。
为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庵宝村计划在村部南侧建设红色主题文化阵地。“我们将打造烈士陈列馆、红色驿站、纪念馆等,并引入外部资源助力发展。”樊佳俊表示,通过文化赋能与产业联动,庵宝村正走出一条“红色+生态+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