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深耕,法雨如酥。正余镇循着“八五”普法的脉络,将条文律令化作春风细雨,精准滴灌于发展所需、民心所盼。
精准施策,服务发展显“力度”。护航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党委、政府中心任务,深入宣传民法典、土地管理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工作的推进营造法治氛围。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8场次,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和精准法律咨询。回应民生关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针对征地拆迁、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农民工权益保障、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热点领域,通过以案释法、法律咨询、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精准普法活动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有效引导群众依法维权、理性表达诉求。筑牢平安防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反邪教、禁毒、社区矫正法、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提升群众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筑牢平安建设根基。
分层推进,普法覆盖拓“广度”。抓牢“关键少数”。抓实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学法用法;积极协助正余镇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述法、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等制度。组织开展公职人员专题法治讲座5场次,推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佑“青春成长”。联合辖区学校,持续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通过法治讲座、主题班会、法治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宣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校园安全等知识,覆盖师生1万余人次,有效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和自护能力。培育“法治头雁”。依托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等力量,深入村居开展“法律进乡村(社区)”活动。重点加强对村(居)“两委”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的法律培训,组织专题培训3场,提升其依法治理能力。
守正创新,品牌建设增“亮度”。赓续“红法”基因。依托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创新融合法治元素与红色基因,打造集革命教育、法治宣教、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区域性法治文化地标。成功承办全区“法律明白人”先进事迹报告会暨骨干培训,通过红色场馆沉浸式教学,赋能全镇法律明白人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先锋力量。升级“链上”服务。以正余镇机器人产业链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将原有“链上法律援助驿站”迭代升级为多功能“链上法律服务驿站”,整合“三官一律”、企业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培育、矛盾调处等职能,形成 “一站集成、链式辐射”的服务新模式。精准覆盖产业链企业及周边村居,实现法治资源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耦合。打造“公园”课堂。镇党委、政府统筹投入资金,于2025年5月建成正余镇法治文化公园。在双烈村生态基底上创新植入法治元素:设置主题宣传展板群、绘制民法典故事文化墙、打造互动式普法景观,实现 “一步一景、法润无声”,成为群众休闲学法新空间。
强基固本,长效保障蓄“厚度”。“枫桥经验”焕新彩。加强镇村调解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现有专职调解员7名,兼职调解员73名,形成80人调解力量。2023年8月以来成功调解纠纷2939件,成功率98%,筑牢维稳“第一防线”。坚持调普融合,以案释法,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法律服务“零距离”。加强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专业力量配备,10名法律顾问覆盖全镇19个村(居),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意见指引等服务。“明白人”工程结硕果。2023年以来培育乡村“法律明白人”118名,开展普法志愿活动30余次,成为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活跃“法治细胞”。
回望“八五”普法的征途,我们始终坚信:法治不是遥不可及的条文,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普法不是单向输出的任务,而是双向奔赴的共鸣。当越来越多群众从“知法”到“信法”,从“用法”到“护法”,便是普法工作最动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