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青春铸魂照通东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6日 点击数:

在海门的革命历史中,有一位年轻烈士的名字至今仍被铭记——杨允千。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如同一颗红色的种子,播撒在通东大地上,激励着一代代人。昨日,记者在海门区烈士陵园文史研究室主任张国华的带领下,详细了解了这名烈士英勇壮烈的一生。

杨允千,1923年生于海门县池棚镇西北1里许(现包场镇风飞村)农家,排行第五。青年时期就读于私立三益初级中学。时值1939年,江家镇驻扎有国民党的抗战支队,内设政工队,其组成成员多数是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学校又与政工队驻地相隔不远。队员中的沈计达等与杨允千来往频繁,杨允千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12月,崇启海常备旅参加了掘港保卫战,最终取得胜利。为庆祝胜利,杨允千与三益中学学生们一起参加游行示威,进行抗日宣传。此后,杨允千离开学校,参加海四区文工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在学校广场上进行演出。杨允千的拿手好戏是《汉奸与仆人》一剧,剧中表现了汉奸对日寇百般献媚,而仆人设巧计使他奉承不得,最后日本鬼子和汉奸一起,死在人民的屠刀之下。

1941年,杨允千被调任海四区交通联络站工作。该站设在池棚镇南窑头陆纯贤家。一次,杨允千在送信途中,发现了一个拎着篮子,想从上学的孩子嘴里打听新四军驻地的形迹可疑之人。他灵机一动,将这个人引到交通站附近,随后将他拘留,经审讯可疑人是三厂日军派来的奸细,还抄得手枪1支。后经上级批准,惩处了这个汉奸。

又有一次,杨允千在池棚镇北木行桥头,遇上日伪军“清剿队”,后退不得。杨允千灵机一动,假装就近如厕,迅即将重要机密信件,搓成纸条儿,塞在芦苇管内。当敌人前来搜查时,芦管已丢在庄稼地里,敌人捞不到“稻草”,不得不予以放行。

1942年,日伪军占领池棚镇后,交通站搬迁至三星镇东面的一个小埭上。有一次日军进行篦梳式“清剿”,小埭被包围,联络站除交通员外,还有一个姓黄的女同志,要通过联络站,护送到岔河方向去学习。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杨允千利用一户人家一老人刚病故不久,牌位还未烧掉的机会,几名同志立即身穿孝服,要那个女同志围上白围裙,装作死者的女儿,最终骗过了日伪军,幸免于难。

1943年反“清乡”斗争开始,杨允千调任海东区民运股长,经常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以苦为乐,勤奋工作。有时还要与日伪军打交道。中央镇(现启东市境内)据点里有个汉奸叫黄惠中,此人小时与杨允千一起求学,后来黄投敌,当了汉奸。杨允千利用这一关系,以商人身份跟黄惠中交往,并从黄的口中得到需要的情报。伪军两次下乡“清剿”,均遭地方武装袭击。敌人逐渐怀疑是杨允千透露的信息,杨也有所觉察,于是将工作重点转移至东兴镇方向。1943年冬的一天,杨允千在咸水坝附近执行任务时被敌人抓住,被押送到中央镇,汉奸黄惠中一口咬定杨允千是共产党,严刑拷打,后又辗转押解到海门茅镇大储栈。1944年初,杨允千被敌人杀害于海门茅镇玉皇堂。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