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用脚步丈量历史 打卡海门红色地标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昨日,海门200名志愿者组成“红色记忆寻访团”,徒步18公里打卡海门第一个中共支部——三条桥支部诞生地、木行头战斗纪念碑、海门首任县委书记沈惠农雕像,重温家门口的红色记忆。

当天上午9点半,来自区义工联合会、户外俱乐部以及自愿参与的共200名志愿者齐聚烈士陵园,他们身穿红色马甲,高举“百处红色记忆寻根”的大旗,大家心潮澎湃,准备向着心中的那抹红色前行。沿着解放路一路向西,途经海兴路、人民西路、毕经路,在川流不息的车辆人流中,一眼可见一群红色的身影,此时他们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红旗迎风飘扬,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和对党组织的热情拥护,驱使着志愿者一路小跑到达三条桥支部诞生地纪念碑。

当志愿者们在纪念碑旁肃立致敬,附近的村民也受到感染自发走了过来。村民中一位94岁的老人在一群年轻人中很是显眼,询问才知是曾经参加过渡江战役的离休干部,名叫顾汉亭,他的父亲和大哥正是三条桥支部的最早成员顾锦扬烈士、顾焕祺烈士,两人都于1930年5月被反动警察杀害。

现场,顾锦扬烈士的孙子向志愿者讲述了在那个动荡年代,三条桥支部的成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宣传、收缴恶霸地主钱财接济穷人、秘密发展党员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的革命故事,众人也在红色记忆寻根中加深了对党组织的感情。顾锦扬烈士孙子顾惠忠告诉记者:“作为烈士后代,我感到非常光荣。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我孩子小的时候,我一直用我爷爷的事迹教导孩子,要为党为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于“三条桥”的故事未完待续,一行人穿越历史长河,来到了1944年发生在海门街道德新村的木行头战斗中。“1944年11月9日,日伪军包围坝头镇(原德胜镇),并强迫附近群众拆除房子。与此同时,我方部队也秘密进入坝头镇南面的阵地,埋伏在河东的薛家宅两沟沿、河西民沟沿。下午3点多,日伪军背着枪,进入我军伏击圈不到五分钟,战斗胜利结束……”站在木行头战斗纪念地前,听着原海门党史办主任俞茂林讲述当年的烽火岁月,此情此景,让在场的每一位感慨万千。

最后一站,大家回到烈士陵园,追忆中共海门县委第一任书记——沈惠农的红色印记。“他一生中的革命活动以崇明、海门为基地,期间,上农校,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农民夜校,建立农民协会,发展农民党员;组织农民运动,对抗豪绅地主。沈惠农从上任县委书记到被捕牺牲,前后不过十多天,但他却在农民心中成功种下了武装斗争的种子……”

青松翠柏之间,沈惠农的雕像屹立其中,见证着海门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海门儿女的开拓与进取。“听了事迹介绍,我感触很深,真切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拼搏,同时作为共产党员,更要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志愿者李桑感慨。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