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这是个创造“奇迹”的地方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1日 点击数:

从生命垂危入院,到容光焕发出院,不少半身不遂的患者在这里摆脱病痛,重获新生。这个创造康复奇迹的地方,正是运行刚一年的省人民医院南通康复医学分中心(海门区人民医院老院)。

在国家级重点专科——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专家驻点指导下,这个集康复、理疗、针灸、运动疗法、器械训练等为一体的海门最大康复基地,各项事业在医、教、研中获得长足发展,在市民身体康复和生活质量提升方面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单一的卒中康复,到多元化康复

83岁的李圣平老人是康复受益者之一。此前,因脑梗和心功能不全,李老吞咽困难,无法行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护士长毛二莉,为李老量身定制了吞咽及平衡功能训练计划。在医护人员悉心照料下,原本只能卧床的李老,如今已能在医护人员监护下缓慢行走。

“包括病人的坐姿、睡姿,胃管病人的食谱、饮水、肠道护理等等,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带着病人一起锻炼,比如肢体功能还可以的病人,我们每天早上来都会带着他们一起站起来、动起来。”主管护师曹娟告诉记者。

为保障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精准有效的康复治疗,来自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的医生、护师、治疗师,与海门医护人员开展联合查房。每周三,医护治疗团队举行病例研讨会,梳理患者病情,科学制定下一阶段康复治疗方案。

中心诊疗组长秦祖杰表示:“以前我们主要开展卒中康复治疗,现在进行重症康复、卒中康复、骨科康复、糖尿病康复、心脏病康复、高血压康复等多元化康复,让病人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引入前沿科技,打造康复新标杆

来到康复中心一楼的运动治疗区,这里一片忙碌有序的康复景象。患者们依据各自的康复计划,开展着不同的治疗。有的在进行作业治疗,通过日常活动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认知功能;有的借助主被动仪器训练,激发肌肉活力;还有的在治疗师的帮助下,接受关节松动训练。

陆女士因突发性脑梗,右侧肢体无力,不能平稳行走,为此非常焦虑,情绪低落。2月19日,她来到康复中心,经医护人员心理疏导,她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如今,身体恢复得很好。“康复训练之前走路容易摔跤,现在她能很平稳地走路,非常满意。”陆女士的丈夫黄先生告诉记者。

今年,康复中心引入前沿设备——康复机器人,并开展减重支持训练项目。这一设备专为下肢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设计,能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精准调控减轻体重,辅助行走锻炼,让康复训练更加科学高效。

“该项目对于患者的异常步态,如偏瘫患者的跨栏步态、截瘫患者的剪刀步态和肢体无力患者的步态问题,在纠正与运动恢复方面成效显著。康复机器人通过对步态的分析,更容易发现问题,进行更系统的矫正。”秦祖杰说。

建设全省领先“医康养护”示范点

目前,海门区人民医院新院康复科设置3个病区60张床位,专注急重症康复;而老院康复中心有4个病区共128张床位,主攻恢复期康复,并打造一站式日间康养中心,以完善康复服务链条,满足不同阶段患者康复需求。目前,老院康复中心属一级医疗机构,承接的是从人民医院出院、生活基本能自理、需要在康复医生和治疗师指导下完善社会功能的外伤和中风等疾病恢复期人群。

海门区卫健委党组副书记、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江琳表示:海门刚刚召开银发经济发展会议,提出打造“颐养海门”城市品牌,作为区域龙头医院,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引进国内领先的养老品牌,启动“医康养护”四位一体的大健康模式,为健康海门建设贡献人医力量。我们的目标,就是利用好省人民医院的康复技术优势、老院区的区位优势、区人民医院的服务优势,向高质量的养老院、护理院业态延伸,打造全省领先的嵌合式“医康养护”示范点,让海门市民“生得优、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质量”。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