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田里的草一定要清理干净,别影响水稻生长。”上周四一大早,悦来镇三其村党总支书记王洪霞来到本村的新型合作农场,了解工人的工作进度并特意嘱咐了几句。
王洪霞今年50岁,2012年到三其村担任会计,2018年上任该村党总支书记一职。岗位调整有喜悦,更有压力。自上任起,王洪霞将更多心思放在村居建设和村民生活条件改善上。
做农村工作,土地是篇大文章。过去,三其村经济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偏僻,田块小而散,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2019年,三其村被纳入当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名单,村里新建高标准农田300亩,王洪霞看准时机,带领村集体成立新型合作农场,开展稻麦轮作。“村民可按亩数拿土地流转费,村里又可以通过卖粮增加收益,可谓‘一箭双雕’。”王洪霞渐渐发现,只要土地连片程度高,基础设施好,就能发展产业,引来“金凤凰”。于是,她盘点了村里面积相对较大的田块,进行土地平整和沟系疏通。接着,她利用各种渠道、资源邀请种植大户前来看地、选地。渐渐地,村里外租的土地变多了,越来越多村民依靠土地租金和给种植大户打工赚取收入。“像我们年纪大的,就盼着自己的土地能租出去,每亩700元租金,可比过去田里的收益高多了。”村民王亚新说。2022年,三其村又迎来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共计500亩,王洪霞借此机会,将高标准农田扩大至800亩。见新型合作农场规模越办越大,种植大户们更坚定了驻扎三其村的信心,村里连片土地的出租业务愈发红火,租期越签越长。据初步统计,目前,三其村共流转2700亩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占全村土地面积的60%以上。
农村地广河多。过去,三其村的河道治理是个棘手问题,河道被乱占、乱扔、乱建时有发生,电鱼、偷捕屡禁不止。“以前,河道管护这一块要么请第三方,要么请村里组织的河道保洁小分队定期打理,但管护成效难以长期维持。”王洪霞回忆。同样是2019年,王洪霞又做了个重要决定,采取“一河一策”措施,把村里300多条河道全部发包出去,让村民通过承包的方式,提高管护河道的积极性。“我们按河道质量收取保证金,承包户负责河道保洁,如果河道保洁到位,我们会在年底奖励鱼苗;如果河道保洁不达标,村委会有权使用保证金聘请人员打捞清理。”王洪霞介绍。“一河一策”实施多年来,三其村河道管护水平直线上升,结合其他环境整治同步推进,三其村获评“海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整治示范片”。与此同时,河道管护的“三其做法”也为今年海门全区推广“以河养河”试点工作提供了样板。“今年是我承包河道的第5年,眼看着水环境改善了,自己钱包变鼓了。接下来,我还会争取与村里签合同,愿意一直承包下去,为大家也为自己更好的生活出份力。”村民杨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