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一张倪琴,带动海门古琴产业快速壮大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30日 点击数:

编者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七个聚焦”,其中就包含“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坚持加大全要素投入,重点推进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落地,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今日起,本报推出《海门文化企业巡礼》专栏,带大家走进海门文化企业,感受海门文化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为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蓄势赋能。

8月27日,在江苏省江海博物馆的倪琴展厅,琴声悠扬,引得游客纷纷驻足。一曲终了,不少游客忍不住伸手尝试,感受传承千年的古琴文化魅力。

南通梅庵派古琴,经几代梅庵琴人薪火传承,这一古琴艺术自成一派,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倪诗韵,现为江苏省级非遗古琴艺术(梅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他也是当代著名斫琴家,先后获得古琴制作名师、中华木作大师(古琴制作)称号。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初学古琴,开始收集资料自学琴谱、斫琴及琴曲,当时深感好琴难觅,就决定自己做一张琴。”倪诗韵向记者透露,他所斫的第一张古琴花费一年时间制成,因为急于弹奏,琴只有木胚,没有上漆,俗称“白弹琴”。1995年,倪诗韵拜古琴演奏家、梅庵派古琴国家级传承人王永昌为师,系统研习梅庵琴曲,斫琴技艺亦得到指点。同时,他向老木匠学习木工技术,2003年创立雷音琴坊,走上专业斫琴的道路。

倪氏制琴,艺袭古法,料承古制,选料制胎、合琴上漆、上弦校音……工序不下百道,良材精工历时两三载而成器,在这种至臻工艺下制作出来的倪琴,形制秀美,漆色自然,静置端雅,弦动韵逸。“音色是第一位,古琴有‘四善九德’,这是传统古琴声音审美的理想标准。经过多年研究,我认为,一张合格的古琴,必须达到匀、松、圆、润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倪诗韵向记者介绍,“用倪琴演奏《平沙落雁》《潇湘水云》等清幽淡远的曲子,能极佳地表现曲意,有助弹者发挥,有良琴衬人之效。”

目前,倪琴共有“雷音”“诗韵”“亲斫”三个系列,售价在1.2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其中“亲斫”系列倪琴,从选材至斫制皆为倪诗韵亲自参与,精选极品老杉木面板、极品老梓木底板;其漆,以鹿角霜生漆传统工艺漆之,更有臻品百纳,以小叶紫檀贴面;其配件均为老红木或小叶紫檀,更显珍贵。

近年来,针对古琴演奏风格多元化特点,倪诗韵又创作出不同的琴器,满足各类琴人的需求,他希望每一位琴人都能拥有一张最契合的琴,也希望每一张好琴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主人。目前,倪琴深受海内外琴人喜爱,收藏者甚众。古琴大师龚一等知名琴家,常选用倪琴作为舞台演奏和录制唱片用琴。“古琴的产业化发展,我们一直坚持的是传承推广、教学培训和生产制作三个方面相融合,我们打造了一个古琴的雅集演出品牌叫作‘江海雅集’,不定期举办音乐会。此外,我们在同济大学开有两门古琴选修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更好地传承推广非遗文化,另外一方面及时了解大家对于琴器的需求,然后更有针对性地去完善我们的制作理念。”倪诗韵介绍。

从一位古琴的初学者,到专业的制琴师,再到将古琴打造成一个属于海门的文化品牌,倪琴在古琴行业起到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被认定为我区第一批“非遗工坊”。2023年,倪琴进一步创新传承模式,在新媒体平台定期直播,交流古琴艺术文化,共计超过160场。在此基础上,倪琴古琴的销售渠道也逐渐扩展,全年实现销售940多万元。“平台直播不仅是古琴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推广和传播传承的一个新模式,首先要让更多的人,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对古琴有所了解。下阶段,我们还打算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创意相结合,进一步打好非遗融合发展牌。”倪诗韵说。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