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区多个新能源项目建设正酣,动力电池、硅晶光伏、风电装备、氢能、储能等新业态布局力度加大,能源转型稳步向前。
在“双碳”发展大背景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突破,正引发全球能源变革,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两大成长型产业”之一重点打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海门决胜未来的“关键一招”。
形成风电全产业链生产格局
近日,记者在艾郎风电看到了比往日更忙碌的生产场景。车间内,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隆隆的机械声不绝于耳;堆场上,多辆叉车穿梭其中,陆续摆放生产下线的叶片组件……“今年,我们接到了一个生产277套风力发电叶片的大订单,为此专门新开了6条生产线,加速赶制生产。”艾郎风电行政副总经理蒋志明告诉记者。
艾郎风电于2018年落户海门港新区,主要生产MW级风电叶片,目前一二期项目已相继投产,年产风力发电叶片约900套。“海门毗邻上海,拥有沿海深水码头,这与我们实施的‘双海战略’很契合。”蒋志明说。
艾郎风电的入驻填补了海门风电产业的空白。攥紧艾郎风电这块“金字招牌”,我区乘“风”而上,积极组织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大力招引一批“链主型”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接着,通光集团启动高端海洋装备能源系统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海上风力发电装备系统用的海底电缆及光电复合缆,目前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总投资50亿元的振江新能源项目于今年1月顺利开工,主要建设海上20兆瓦及以上的转子、定子系列漂浮式平台等海上风电产业化基地项目……当前,我区已形成集风力发电机、风机结构件、风机总装、叶片生产、海缆等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生产格局。“接下来,我们将大力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向上吸引碳纤维和关键零部件企业落户,向下加强运维企业招引,让风电产业成为海门布局新能源赛道的明星产业。”区发改委主任郁逵说。
布局多元化链式发展集群
仅靠风电全产业链“一枝独秀”怎能在新能源产业站稳脚跟?我区的目标不只是精耕细作新能源产业某一细分领域,更要推动风光储氢一体化产业链全面“开花”。
“我们目前正在进行建设调试和爬产测试,为正式生产作最后准备。”日前,上海电气恒羲光伏项目品牌外宣专员方超亮在接受采访时说。
位于海门开发区的上海电气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50亿元,是2023年省级重大项目。自去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项目高效有序推进各项建设任务,从打下第一根桩到首件产品下线仅用了四个半月,刷新了海门重大项目建设速度。“我们项目一期一阶段规划1.2吉瓦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产能,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税收8600万元,进一步助力海门光伏产业能级提升。”方超亮说。
上海申能能创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在海门港新区投资的氢能源产业链一体化示范项目目前进入了可研报告阶段。该项目一期计划建设加氢站,占地约9亩,通过中天钢铁尾气提氢、电解水谷电制氢等方式挖掘氢气来源,增强对外供应能力,同时,计划投资有机液态储氢基地、氢能冷链运输项目,解决氢气储运难题。“该项目致力于做好制氢、运氢、储氢、用氢整套文章,这对海门打造面向长三角的氢能示范高地,形成氢能产业集群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海门港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彬介绍。
近年来,我区深度把握“能源革命”带来的产业转型重大战略机遇,聚焦新能源产业各板块,加快招引更多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企业,在招大引新上寻求突破,推动新能源产业加速扩容提质、集群融合发展。目前,涵盖储能及动力电池、硅晶光伏等领域的链式发展集群纷纷在海门崭露头角。
营造新能源产业良好发展生态
“海门的政务服务水平一流,审批流程不光快速还简便。”“为了加速项目落地,海门积极协调用地,完善功能配套,各方面考虑得都很周到。”……记者在走访一些新能源项目时,听到项目、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点赞了海门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我区坚持营造新能源产业良好发展生态。深入研究中央和省市关于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的各类政策措施,积极开展“惠企政策宣讲团”巡回宣讲和“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召开新能源产业链圆桌会议,开通企业联系“直通车”,第一时间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服务围着企业转、要素跟着项目走”,组织新能源产业服务专班,专职为项目提供有求必应式的全程服务,当好服务项目的“店小二”,全方位保障企业的落户建设、发展壮大,对于特别优质的新能源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支持。
与此同时,我区积极为已投产新能源企业提供资本、基金、配套、引才等各方面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扎实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促进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力争到2025年海门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超600亿元,加快形成峰峦如聚的产业胜景,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