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在我区举行的南通市“秸秆育秧基质块技术”现场观摩会人头攒动,来自南通各县市区的种植大户们或浏览展板,或围观秸秆育秧基质块生产流水线,或研究秸秆育秧基质块育秧模式,大家对秸秆育秧基质块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
秸秆育秧基质块,顾名思义是以秸秆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将秸秆通过切割、高温杀菌、磨浆、成形、烘干等工序以及养分调制程序,制成有营养、可降解的育秧基质块。“玉米秸秆、水稻秸秆、油菜秸秆等各种秸秆,我们都能制成育秧基质块,这样能很好解决秸秆的去处问题,大大减少环境污染。”位于四甲镇的秸秆育秧基质块生产企业——海门红杉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永忠介绍。
一项技术能从试验走向成熟再进入推广阶段,除了能解决秸秆利用难题,还有很多过人之处。参与秸秆育秧基质块技术研发的负责人之一、省农科院资环所研究员黄红英告诉记者,与普通的育秧基质相比,秸秆育秧基质块装盘方便,直接撒一层薄土,放上种子就可育秧,操作十分简便。同时,用秸秆育秧基质块育出的秧苗十分壮实且盘根性好,几乎没有废秧。秧苗成熟后,秧盘的总重量只有2~3公斤,是普通秧盘重量的一半,这样到了栽插环节就能节省不少人力,作业效率也能明显加快。“普通秧盘一天的栽插面积约45亩,秸秆育秧基质盘则可以达到60亩。”黄红英补充道。此外,秸秆育秧基质在田间能自然分解,快速被土壤吸收,真正实现“取之于田,用之于田”。
在当天的观摩现场,汉民家庭农场负责人许翰民格外认真,他不时用手机和记录本记录着各种知识点。“我已经连续两年尝试使用秸秆育秧基质块育秧,第一年因为经验不足使用效果不太理想,去年有了一定的经验,种植的水稻亩产提高了3%。今年再过来取取经,争取5月水稻育秧能长势更好,水稻产量也能进一步提高。”许翰民说。
秸秆育秧基质块技术自2020年在海门落地转化至今,陆陆续续已运用于全市30万亩大田,此次集中的现场观摩将对扩大推广面积有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