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江风海韵>>正文内容

轧绒子·弹绒子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海门人最拿手的纺织品是芦扉花布。芦扉花布是用蓝白两色纱织成的。纱从何来?有人说是“用灵巧的手把一朵朵的棉花纺成”。其实,一朵朵棉花是不能直接纺出纱来的。因为棉花中有许多棉籽,必须将棉花中的棉籽在轧花机上轧出,留下洁白的棉绒——俗称绒子或“肉缁”。绒子者,学名皮棉也。而这个过程称“轧绒子”(或写为“轧肉缁”)。写为绒子,因它确是棉绒,且海门话的读音与俗音几乎一致;写为“肉缁”,是其处于棉壳与棉籽中间,当然是“肉”,但此“肉”非彼肉。其纤维细缁而柔密,故书以“肉缁”,以符俗音。经查管剑阁先生八八年版《海门方言俗语志略》、彭劲先生的《海门方言志》两书,均未收集此条。李文写作“玉子”,寓意很好,但感观上似乎硬了点。到底写作“绒子”、“肉缁”、“玉子”?不妨见仁见智吧。

  绒子是轧出来的,轧绒子有三途。一是通过大型轧花机(电动或机动)。速度快,质量高。原四甲轧花厂就是专业将棉花加工成绒子(皮棉)的工厂。农村中也有用土机器轧绒子的,此机器铁架立式,用人工脚踏,也很方便,但生产量小。再次就是手工剥籽:农民节俭,往往把那些秋冬以后开不全的干棉桃摘下,剥出其中半僵棉花(俗称脚革),将棉籽剥去。得到的黄绒子虽然纤维差,不能作纺纱用,但可以作棉袄、棉鞋的内絮。

  有了绒子(肉缁),还不能纺纱。因为从轧花机上下来的绒子中有少量杂质,且绒子成团成块,疏密不匀。如果直接纺纱,则会导致棉纱粗细不均乃至易断。所以要“弹绒子”。“弹绒子”的专用工具是弹花车(机)。这是一架在木制的坚固架子上装上添板、踏板、皮带轮、轧辊、齿轮、接絮帘等一系列配件制成的机械,人工脚踏使皮带轮转动,带动轧辊、齿轮等一起转动。将绒子放在添板上铺均匀后推入轧辊,而靠近轧辊的齿轮不断转动时就将由轧辊压平好的绒子逐一带出并打匀,成为均匀而蓬松的絮棉。絮棉落在接絮帘上传出,由接絮帘末端的细竹竿将絮棉自动卷起。一卷一卷的絮棉均匀、干净没有杂质,装入袋或箱中,拿回家再擀成棉花条。棉花条方可直接用于纺纱。近代的大工厂也必须经制条后才纺纱的。

  踏弹花车是十分费力的,即使冬天也常常汗流浃背,笔者上初中时寒暑假都帮父母干过那活儿。

  另外,根据用途不同,弹绒子还有一种专用方法。这就是用弹弓、专用木榔头(也叫木筑)等工具将绒子弹松。用弹弓弹絮时弦子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嘣嘣”声,通过弦的震动将绒子弹松、弹匀。这样弹成的棉絮通常只能做被絮。因而这种弹绒子也直称“弹被絮”(其情景可参见《江海民俗风情图》)。

  综上所述:绒子是轧花机轧出来的;棉絮是弹花车弹出来的。皮棉是学名,绒子是俗称。因而,从棉花到纺纱前的过程应是:棉花——轧去籽成绒子(皮棉)——弹松成絮棉——擀板擀成棉条。只有棉条方可纺纱。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