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有这样一群默默守护的英雄,放弃休息、上门摸排、站岗值守......不分昼夜坚守在防疫第一线,织就一张“基层防护网”。
灯火通明 他们“挑灯夜战”
自出现中高风险区域以来,被管控区域里的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连轴奋战到灯火通明,驻守在社区里,窝在狭小的沙发床上和衣而眠。
“你好,这里是海影社区居委会,现在通知你马上收拾好自己的生活用品,转运车马上来接你…….”打完这个电话的时候,海影社区书记施娟的嗓子已经非常嘶哑了,可还有好几页纸的人员需要一一电话通知。碰到理解的居民,一两分钟说清楚就好,可如果是不愿配合的居民,一个电话都需要沟通很久。得知小区即将被管控的消息后,施娟急忙回家收拾了生活必需品,然后就一直工作在海影社区。说吃,其实就是在忙完后囫囵吞点方便面或者冷了的盒饭,论住,也就是办公桌旁边60公分宽的行军床,实在困到不行的时候可以稍微打个盹。施娟说:“累吗?是真累,我都几天没好好睡觉了,可是怎么办呢,我是社区书记,硬扛也得扛过去。”
昨日凌晨,拥军路社区书记陆瑞红更新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艰难的三天过来了,这三天好多朋友的信息没有回复,电话接到喉咙哑,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期待明天的太阳。”陆瑞红几乎每天都会接到上百个电话。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安抚焦躁情绪、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为了不错过任何一条信息、任何一条指令,她彻夜不眠地守着手机。艰巨的工作任务并没有压垮眼前这个忙前忙后的“铁书记”,她的声音嘶哑了,面容憔悴了,但是她的眼神依旧坚定。
管控区域的书记们表示:“我只是社区工作者中普通的一员,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家里都有老人孩子要照顾,但还是选择驻守在社区。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筑牢最基本的疫情防线是我们的职责。”
转运调度专班热线
在应隔尽隔的基础上,海门街道快速组建涉疫人员转运专班,总结了“收、核、联、等、接、报”六部工作法,分为内场、外场两部分。在内场,主抓数据汇总,信息核实,人员联系,发布转运指令。
深夜的办公室,党建办公室主任项健正和他的组员们紧锣密鼓地开展着转运内场调度工作,组成了重点人员隔离转运的“调度大脑”。
为了跑赢病毒,临危受命的“大脑细胞”们从到岗的那一刻起,就立即投入了高强度的工作中。只要收到集中隔离人员的信息,不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耐心沟通、百般安抚,确保重点人员顺利转运至隔离点。相比于前方战场的轰轰烈烈,身处大后方运筹帷幄的调度工作更需要有绝对的耐心和定力,考验着工作人员的科学判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偶尔闭眼休息一会也不敢完全放松,生怕错过了任何消息。”作为转运调度组的“主心骨”,连日来,大家以办公室为家,用担当扛责任,用坚守践初心,全力以赴守护着自己的“作战区”。
转运信息核实人员表示:“我们都是党员,守护家园,我们一定会带头冲在一线。”
“疫”线摆渡
在转运专班工作的外场,工作人员接受指令,引导转运专车快速、高效转运。重点人员转运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点对点无缝对接,24小时待命,同频共振完成转运各项规定动作,全力保障转运人员顺利转运。
“全体队员迅速到街道防疫指挥部集合,接受疫情防控任务安排!”10月19日深夜,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葛斌在工作群发出紧急号令。接到命令后,所有队员立即动身,简单地收拾下后,一头扎进了茫茫夜色中。短短20分钟的时间,14名城监队员,7辆私家车迅速集合完毕。
这一晚,所有人员一直从深夜奋战到了凌晨,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刚从本职岗位下来就立刻投入新的工作,却依旧精神饱满,工作起来丝毫不含糊。
“核对人员信息、接送上车、消杀处理、情绪安抚,再开车送到距离1个多小时的隔离点,有时候确实累得眼皮打架。”接连负责运送工作的袁一冬说道。但是他们这些转运专班人员依旧随叫随到,不论几晚未睡,他们依旧坚守着成为生命通道的硬核“摆渡人”。
转运工作人员表示:“转运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折不扣落实好转运人员的安全问题。”
疫情之下谢谢所有防疫一线的工作者,防疫工作千头万绪,希望大家多点理解与支持,这是对战疫人的付出和坚守最好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