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探访海门地下“防空洞”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今年9月18日是第21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当天,海门在全区范围试鸣防空警报,组织部分市民进行防空疏散演练,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国防观念,强化市民防空意识,警示市民居安思危,提高应对战争和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警笛轰鸣、烟雾弥散……防空警报一旦拉响,我们应该往什么地方躲藏?记者实地探访了几处人防工程。

在一块醒目的橙黄色指示牌指引下,记者进入了万科翡翠甲地人防地下室,这处人防工程于今年5月竣工、7月通过验收,建筑面积8927平方米,分4个防护单元,可掩蔽4425人。考虑到和平时期的资源合理化运用,这里现在用作小区居民的地下停车库,充分发挥了人民防空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作用。“人防工程战时为防空袭服务,平时作为普通地下室使用。只要看到这种橙色单条宽色带,就是我们的人防工程。”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居福明介绍。

“战时状态下,人员、设备和物资等通过这样的出入口进入掩蔽空间。”居福明指着地下室入口处的防护密闭门说,密闭门关闭后,能有效隔绝水火、核生化物的侵入。人防工程是一座现代城市的“标配”,平时为生产生活服务,同时又肩负着战时防空防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使命。据了解,目前我区共建有人防工程120余处,总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社区、学校、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地。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防工程,市民日常可以寻找一下自己身边的掩蔽场所,增强防空意识。”居福明告诉记者,除了认准专用的橙黄色指示牌,市民还可以在海门科技馆的人防教育体验馆内,通过“智慧人防”平台查询身边的人防工程点位。

据了解,“智慧人防”平台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把人防大数据资源可视化整合到统一平台上,结合大型沙盘,直观展现人防工程、疏散基地、防空警报点、城市生命线等各人防要素的分布情况,对重点人防工程进行数据建模,实现三维可视化漫游,打造“智慧人防”体验系统,建成结构合理、平战一体的综合数据库保障体系。

“防空警报响起往哪里躲、身边的民防工程在哪里、民防知识哪里学等市民关心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海门科技馆展厅辅导员吴倩云告诉记者。目前,全区范围内共有防空警报器40余台,其中包括电声警报器和多媒体警报器,大多位于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重要经济目标等建筑物楼顶。“日常管理过程中,每台警报器都有自己的专管员,专管员对自己负责的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区人防指挥所所长姜峰峰告诉记者。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