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昨日,记者从海门生态环境局获悉,截至目前,海门全区共记录到生物物种1155种。
海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总面积1148.77平方公里,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区内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较足,无霜期长,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气资源的协调配套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据介绍,海门于2019年完成全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专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卫片解译以及对生态系统类型、陆生维管束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现场调查,共记录到生物物种1155种,包括水生及陆生维管束植物574种,陆生脊椎动物137种,陆生昆虫176种,鱼类、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等水生物种268种,系统掌握了全境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尤其是区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数量等情况。
漫步海门,既可欣赏柏木、红豆杉、月季等“绿树成荫花满城”的城市美景,又可以追寻弯嘴滨鹬、白腰杓鹬、斑鸫等鸟类动物的踪迹……近年来,海门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统筹生态布局,打造“城市绿肺”,相继完成肇州园、謇公湖生态公园等绿地项目。今年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着力推进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动植物的繁衍栖息提供良好场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条件。
同时,全区多年不懈对主要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草地贪夜蛾”“福寿螺”等进行科学防除;大范围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有力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