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门区邮政分公司收到一封特殊的联名信——来自四甲镇头桥村的八位村民,用最质朴的方式,共同手写下一封情真意切的表扬信,字迹工整、言语恳切,只为感谢一位穿梭于乡间阡陌的绿衣使者——投递员唐汉明。
信中写道:“唐汉明做投递工作已几十年,工作认真、仔细,从无差错,责任心极强。特别是今年天气反复,气候炎热,他总是及时、准确地把各种邮件及汇款单送达至接收人手中……”薄薄一页信纸,承载的是厚重如山的认可与信赖。而这封信的背后,是一位普通邮政投递员三十年来风雨无阻的坚守。
用真心联结千家万户
今年55岁的唐汉明,是海门区邮政分公司四甲邮政支局的一名普通投递员,他负责的投递段道覆盖四甲镇的头桥村和余合村,服务超万户居民。这条邮路,他每天要骑行约50公里。
“跑一条邮路,就服务一方群众。”这是唐汉明常挂在嘴边的话。日复一日的投递工作中,他不仅是信使,更成了乡亲们的“老熟人”“自家人”。谁家儿女寄来了挂号信,谁家的录取通知书到了,谁期盼的药品急需送达,他都一一放在心上,精准投递,从无延误。
除投递工作之外,唐汉明更将无限的善意与关怀洒满了邮路。头桥村30组的王志清老人年过六旬,手部有残疾,依靠一个小香摊维持生计。唐汉明第一次为老人送邮件时,注意到她使用老式杆秤十分吃力,双手颤抖不已。他转头就去买来一台电子秤送到老人手中。自此之后,他只要路过,总会特意绕到老人家中,帮忙整理香摊、打扫屋子。逢年过节,他还不忘自掏腰包带上些桂圆、牛奶前去探望。
这样的“小事”,在唐汉明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唐师傅随叫随到!”是村民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用善意传递生活暖意
唐汉明自身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却有一份长长的“爱心清单”。
余合村的小周父亲早逝,母亲靠打零工艰难维持家用。唐汉明在一次投递时注意到孩子身上的衣服已十分破旧,当即掏出100元钱让孩子去买身新衣服。乡邻们遇到急事难事开口借钱,他只要手头有,从不犹豫,也从不计较归期。
这份深植于心的善良,源于他早年的经历。“我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吃了很多苦。”唐汉明说,“正是因为自己经历过艰难,所以更看不得别人受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些,能帮一点是一点。”这份推己及人的善意,如同种子,在他日复一日行走的邮路上悄然播撒,生根发芽。
用担当畅通商企需求
唐汉明的邮袋里,装载的远不只信件和报刊,更承载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他主动将乡村邮路延伸为“安商护企”的绿色通道,成为片区里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赖的“贴心跑腿员”和“信息联络员”。
他会细心地了解商户们的寄递需求,耐心介绍邮政最新的优惠政策和组合寄递方案,帮助它们降低成本;他会主动告知“融资E”等邮政金融产品的利率优惠,为急需资金周转的店主提供信息支持。久而久之,这条邮路上的老板们都亲切地称他一声“唐师傅”。他搭建起的,不仅是邮件传递的桥梁,更是邮政与企业之间的信任之桥。“唐师傅送来的不只是邮件,更是我们经营中的及时雨。”一位企业负责人由衷地称赞道。
唐汉明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让脚下的这条邮路,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邮件传递功能:这是一条联结千家万户的“便民路”,精准投递,零误差、零投诉是他的职业勋章;这是一条助力乡村振兴的“安商路”,主动作为,纾困解忧是他的价值延伸;这更是一条流淌着温情与大爱的“爱心路”,守望相助,无私奉献是他的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