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也是来看‘秒出件套’产线的吧?算不清你们是第几波了,来参观的人很多。”昨日,在三星镇九洲鹿智能产业园,还没进门,园区保安的自豪感已经感染了前去采访的记者。
这个园区主要生产中高档家纺用品,从德国引进的三条全自动生产线目前正在调试生产中。它们可以分别全自动生产床单、被罩和枕套。
记者在现场看到,进料端是一大卷布料,随着产线运行,卷轴转动起来。在成品端,一张张床单便“流”了出来,垂叠成一摞,标签也已经装上,而在运行过程中被裁下来的边角料会顺着管道被收纳在袋中。产线负责人汤海平介绍,这条产线只需两个人做一些参数设置、上料和运行监看等辅助性工作,就可以坐等成品了。无论生产床单、被罩还是枕套,整个过程都由产线自动完成裁布、缝合、包边等。产线一分钟可以分别生产4件床单、5件被罩、14件枕套,平均下来,生产单条各自需要的时间分别是15秒、12秒和4.3秒。“床单虽然不需要缝合,但是它周长最长,四边包边的行程最长,所以最慢。”汤海平解释。
汤海平表示,过去一个由2至3名熟练工组成的小组,一天最多能缝制300条被罩,而现在一套四件套平均15秒就可以下线。“1.5万套订单以往需要一个月,现在6天就能完成。”汤海平说,自动化让企业敢于承接急单、大单,产品质量也更稳定。目前,三条产线仅需不到10名工人操作,日产量超过1000套。目前,已经有20多批家纺同行前来参观。
与此同时,在江苏牛赛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这家企业参与联合研发的全自动家纺套件生产线也已经定型。记者在现场看到,将坯布直接送上产线后,成品套件便自动生产出来了,平均6秒产出一件枕套,30秒产出一件被罩。记者注意到,这些成品中,被罩的被角带、拉链和标签也都已经装好。
企业负责人许燕城介绍,这些产线可以把张力不同的布料缝纫在一件产品上,一件枕套最多可以采用三种布料,甚至还可以给被罩做上花边。这些产线,他们研发了一年多,调试成熟后,最终可以在3至5秒内产出一件枕套,15秒产出一件被罩;一套产线的运行(分别含床单、被罩和枕套)仅需1人巡视即可,但产量却与传统生产方式80至100人的量相当。自动产线投运后,传统方式将着力在新品开发方面进行拓展。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家纺专委会委员、叠石桥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永根表示,这些是目前海门家纺生产环节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把海门家纺生产带入了“秒时代”,这也是未来发展趋势。它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平抑当前的“用工荒”,同时也使企业更加迅速灵活地抢抓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