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短暂而光辉,播撒红色种子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0日 点击数:

在海门区的革命历史中,有一位年轻烈士的名字至今仍被铭记——王浩。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如同一颗红色的种子,播撒在通东大地上,激励着一代代人。

昨日,记者在海门区烈士陵园文史研究室主任张国华的带领下,详细了解了这名烈士英勇壮烈的一生。

1941年11月上旬,余东区王灶乡来了一位帅气青年。他见几位农民正在田间栽油菜,便主动打招呼,作了自我介绍后便提起水桶到河边打水,为刚栽的油菜浇起水来。这位青年就是王浩。之后,他经常去那里帮农民干农活,和大家很快就混熟了。农民见王浩每次来都干很多农活,便开始留宿留饭,逐渐变成一家人。

王浩,又名王忠浩,1919年生于掘港镇一个小商人兼农民的家庭。1927年,王浩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931年,因家境贫困,放弃学业,前往粮行当学徒。他白天扛笆斗、扫地、洗尿布、做杂务,干个没完;晚上潜心读书,看进步书籍,学习文化知识。因劳累过度,王浩患上了肺结核病,没有满师,就被老板辞退回家。1940年10月,新四军进驻掘港镇,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王浩怀着阶级仇、民族恨参加了革命,先在农抗会工作,后又调往丰利乡开展抗日活动,不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8月上旬,王浩前往南通县北兴桥的苏中四分区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1月上旬,被分配到通东行署余东区做开辟工作,先后任区委组织科长和农抗会主任。其间,受组织派遣,王浩到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王灶乡搞开辟工作,引出了本文开头的那段佳话。

王浩同王灶乡的群众成了一家人,他的身份也为王灶乡的群众所了解。白天他和群众一起下地,边劳动边谈心;晚上,又与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农民聚在一起,通过开小型诉苦会的办法,寻找穷人受苦受难的根子,探寻穷人翻身求解放的方法。由于王浩深入细致地教育和引导,不少群众提高了觉悟。王浩因势利导,先后发展了顾德坤、顾德恒等14名共产党员,组织了一支由顾云和、陈飞风等12人参加的游击队,王浩任队长。他们打击日军,镇压敌探土匪,沉重打击了敌对势力。

1942年9月的一天,王浩和几位游击队员来到董清舒家研究歼敌部署,被余东镇日伪军的耳线探知。驻余东镇的日伪军装成便衣探子,偷偷向董家宅包抄过来。情况十分危急。王浩沉着果断地指挥、组织大家立即疏散。其他同志均已脱离险境,王浩也准备撤离时,突然他想起:我们走了,敌人来了,定会牵连董清舒家。于是他当即示意董清舒,像往常那样,将董清舒捆绑于西房内的一个柱子上。王浩刚出北门,敌人已从南门冲了进来,王浩迅即跳出后墙,进而向西奔跑。扑过小河,上岸后,突然绊倒在一块山芋地里。敌人乘机围攻过来,王浩躲闪不及,不幸被捕。

敌人把他押去余东据点,一路上,不断用枪托狠击他的后背,王浩忍受着伤痛,两目怒视着敌人,没哼一声。行至王灶乡老岸脚下,残暴的敌人对王浩下了毒手。年仅23岁的王浩,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王浩牺牲的噩耗传出,董清舒悲痛欲绝,他哽咽着说:“王队长为救我一家,耽误了撤退而牺牲,他是我家的大恩人。”当地群众无不悲痛哀伤。上级党组织派人将其遗体安葬在王灶乡新岸滩上。

1945年冬,当地群众又将王浩的遗骸移葬到烈士故乡——掘港镇。新中国成立后,海门县人民政府将王浩牺牲地的王灶乡命名为“王浩乡”(现正余镇)。1957年建中心小学、初中都以王浩命名,以示纪念。1972年,海门县水电局设计施工、建造的福利河上的提水站被命名为“王浩提水站”。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