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真情缅怀 倾情纪念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海门历来重视革命传统教育,1952年就建设了烈士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造提升,打造了占地约29亩的烈士陵园。这里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继承遗志的重要场所。

昨日,记者来到海门烈士陵园,寻访红色记忆。由南往北穿过陵园大门,缓步而行,位于中心路左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首先映入眼帘。碑身为两面花岗岩旗帜,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永远飘扬在海门大地。沿烈士陵园中心路继续前行,在右侧方向,一位白色雕像人物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他便是海门县委首任书记沈惠农。烈士纪念馆位于烈士陵园正中,拾级而上直通展厅。它有上下两层,分为序厅、星火燎原、抗日挥戈、前赴后继、捍卫和平和永垂青史等部分。

海门烈士馆讲解员赵佳乐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历史。在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带领者叫汤景延。当时上级决定让汤景延带领部队假装投降,打入敌人内部。但是很多人不愿意当汉奸,哪怕是假装投降也不愿意。当民族利益和个人荣誉有冲突的时候,该怎么选择?汤景延选择了民族利益,他率领600余人假装投降,顶着巨大的压力在敌人“心脏”战斗了166个日夜,顺利完成任务后,又几经艰难才回到苏中抗日根据地。虽然被所有人误解、辱骂,汤景延也没有丝毫退缩,支撑他的是心中熊熊燃烧的一团火,是一个共产党人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海门烈士馆共有2038平方米,布置了1806名烈士的照片、简历以及部分烈士的遗物。展厅采用声、光、电三位一体设计,配合以大型模型、沙盘,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战斗场景,缩短了时空距离,营造了视、听效果俱佳的瞻仰氛围。其中的火烧竹篱笆采用了幻影成像技术,再现了整个南通地区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情景,使参观者更加直观地看到江海儿女可歌可泣的斗争风貌。展厅内有大型模型9座,战争沙盘7座,保存248件烈士遗物和各个战争期间使用过的文件、报刊、钱币等物品。

瞻仰展厅后,记者又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来到陆飞鹫烈士的殉难处继续寻访和祭奠。赵佳乐介绍:“陆飞鹫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1944年4月26日深夜,被敌人杀害于此,年仅35岁。”陆飞鹫生于1909年,1943年入党,曾任汇通区区长,1944年因坐探告密被捕。陆飞鹫烈士殉难处位于烈士馆北侧的狮山脚下,周边绿树掩映。此外,城区北部还有用他名字命名的飞鹫路。

资料显示,在海门共有108个以烈士命名的区镇、村、道路,13个烈士纪念馆,30个红色革命纪念地。

据介绍,烈士陵园天天免费开放。烈士馆预约开放,成为市民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继承遗志的重要场所,年接待量约4万人次。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