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街道双高村位于海门区城乡接壤之处。一百多年前,星星之火在中华大地上出现,海门革命的火种便从这里点燃,并蔓延开来。
在双高村村委会北侧一百多米处,有一块醒目的红色纪念碑,上面写着“海门第一个中共支部,三条桥支部诞生地”。这块纪念碑见证着1927年春,海门县第一个中共支部——三条桥支部的诞生,这也为之后海门县委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纪念碑向北走几步路,有一座小桥,静静地横跨在小河上,这座桥在解放前是座小木桥,解放后改建成了砖结构,前几年为了村民出行方便,村里又重新建设。而原本这条桥的南侧和东侧,还有两条小桥,这便是“三条桥”这个名字的由来。由于第一支部在这里成立,因而也叫“三条桥支部”。“这里,有着海门红色精神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历史。”区原党史办主任俞茂林娓娓道来。
“这件事情要追溯到1926年上半年,海门西乡有一个共产党员叫张冠今。他读书很认真,在上海龙门师范读书的时候接触到中国共产党,并参与了一些活动。后来分配到上海浦东担任小学教师,认识了共产党员王剑山,王剑山培养并发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因为党的组织要发展,当时上海江苏省委就派张冠今回到家乡海门,张冠今就成为海门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6年春天,张冠今回到了海门,在三和镇小学担任校长,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在三和镇小学担任总务工作的顾锦扬(又名“顾老虎”)。顾锦扬家是当地有名的地主,但是顾锦扬思想进步,时常帮助穷苦的农民,经过考察后他被吸纳入党。
“经过张冠今一年左右的努力,已经发展到十多个共产党员,条件基本上成熟,在1927年夏天,就在顾锦扬家里,召开了海门第一个党支部会议,在这个会上宣布了中国共产党海门三条桥支部成立,支部书记就由张冠今担任。”俞茂林介绍。
张冠今任支部书记,顾锦扬和他的大儿子顾焕祺都在这个支部,此外还有沈希贵、杜恩露、杜思瑜、黄朝品、黄朝栋、赵俊青、张振明。中共海门三条桥支部隶属于中共江浙区委领导。
党支部成立后,在张冠今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党的宣传活动,自筹活动经费,保证党支部的日常活动,并且收缴枪支发展武装。
1930年5月24日,时任县军委委员的顾焕祺从通东红十四军驻地返家,其父顾锦扬也从三和镇小学回家。当晚,遭国民党海门县警察局长程如松、天补警察分局局长景占鳌带领的反动警察包围,顾氏父子当即被杀害于三条桥顾家宅角。次日晨,黄朝品、张振明等多人被捕,海门西乡党的组织遭到极大破坏。此后,杜恩露、倪华轩、沈希贵、黄朝栋、赵俊青、张冠今等纷纷外出躲避。党支部停止活动。
说起当年的那起惨案,顾汉亭老人依旧难掩悲痛。父亲和哥哥被残忍杀害后,奶奶抱起刚刚3岁的他,大嫂顾不上看爱人最后一眼,一家人趁乱逃生。“那时候共产党对我们非常照顾,我父亲牺牲后,经常有人,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将钱塞在我们家猫洞里,实际上这是地下党支持我们。因为那时候我们生活很艰难,父亲死了,哥哥死了,家里生活来源全靠地里的收入。”顾汉亭老人告诉记者。
1949年初,长大成人的顾汉亭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秉承着父亲和哥哥的革命遗志,在随后的渡江战役中他英勇作战,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顾汉亭的儿子顾惠忠说,作为烈士的后代,自小听爸爸讲爷爷、大伯参加地下党的经历,觉得他们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还能坚持革命理想,很不容易,让人惊叹和佩服。
“我们双高村党总支,要牢记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革命故事,以此为荣,也以此为激励,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振兴乡村事业,建设美好家园。要充分利用三条桥支部的影响力,打造双高村的党建品牌,展现新亮点。成立无公害蔬菜基地,打响双高村无公害鸡毛菜的品牌,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要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打造花园式的村庄,村道路两侧要进行亮化,提升整体形象。”海门街道双高村党总支书记李胜说道。
从三条桥点燃的火种,让革命烈火在海门大地上熊熊燃烧起来,也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双高村人从先辈的奋斗中汲取了前进的动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