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高质量谋划‘十四五’规划,将从目标定位、发展空间、产业布局、园区能级等方面,描绘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蓝图。”昨日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海门经济社会发展主阵地、主战场,开发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松说,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的研究,从2020年5月起就着手这项工作,由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专班进行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开发区“十四五”发展的构想。
明确目标定位。开发区围绕“开发开放主阵地、宜居宜业生态城、创新创业智慧区”的定位,紧扣“全省前十强、南通做标兵、海门当龙头”的目标,突出“十个高水平”要求,把握城市经济、城市功能新特征,着力打造开放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治理高地,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长江口协同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南通滨江创新转型高地。到“十四五”期末,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在海门占比超五成。
统筹发展空间,加快形成“一核两轴四片区”空间发展格局。“一核”,即北部新城,发挥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和连通南通主城快捷通道的叠加优势,加快引进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综合性、区域性企业总部。“两轴”,即滨江创新发展轴和南北现代服务轴,充分放大滨江创新载体和主城区商务配套的互补优势,进一步加强南北产城的紧密联系。“四片区”,即西部现代制造片区、南部创新创智片区、中部商贸服务片区和北部科创转化片区,各片区根据主导功能不同,实现协同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4+2+1”产业体系,包括海工装备及高端船舶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建筑四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两大特色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海工装备及高端船舶制造产业重点关注深海探测与资源开发、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设备等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电力电子元器件、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等具有市场潜力的细化方向。智能制造产业方面,加快进行智能工厂改造,制造高端智能化设备,延伸拓展港口工程机械装备、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高端纺织机械装备等领域。现代建筑产业重点聚焦智能建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努力向建筑工程装备、新兴建筑材料、建筑规划设计等产业环节延伸。生物医药产业围绕骨干企业建设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升级。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依托省级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园进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金融服务、职业教育、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区中园”建设,以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
提升园区能级。承接好市区两级跨江、联城、通港的大交通网络,改善园区内交通微循环。继续加强謇公湖科创中心、复旦科技园、复华高新园、足球小镇等现有平台的规模升级,加快苏州自贸区联动片区、滨江保税仓库的建设,按产业布局合理规划企业服务中心、工业邻里中心、人才公寓等载体平台。规划建设东布洲滨江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沿江风光带建设,进一步提升环境品质。注重老旧小区周边区域的生活圈配套工程改造,完善社区、企业医疗保健站及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完善园区、街道“一体化”运行机制,打造最简洁、最高效、最快速、最优质、最廉洁的“5Z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