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施师傅在东海小区北门口有个交通事故。定位上显示东海小区北门口,麻烦你出个车。”近日,记者在120调度中心看到这样的场景。近年来,随着海门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市民对公共卫生保障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并创新工作机制,我区院前急救软硬件设施处于南通领先水平,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
我区是全省首家实施“移动手机来电定位工程”的县市区,该工程实现了120调度平台与中国移动位置服务中心定位平台的对接,通过提供报警人手机号码的位置信息,缩短了院前医疗急救响应时间,提高了时效性,为能及时、准确接送患者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该工程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指挥中心调度指挥系统与各分站车载调度系统紧密衔接、同频共振,实时掌握所有车辆运行轨迹、运行状态、车内情况,第一时间将调度信息发往值班车辆。“现在120出车平均时间缩短了1.16分钟,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了1.68分钟;平均调度时间缩短了9.43秒,3分钟出车率提高了30%。”区卫健委医政医管科科长朱锋说。
目前,我区有“一个120指挥中心,七个急救分站”,构建了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全区有监护型救护车20辆,其中3辆为负压型救护车,为南通市六县区拥有负压救护车最多的县市区。
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我区创新规范化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加强疫情防控措施;创新信息化的院前急救定位模式,精准化转运患者;创新实施“四电话制”(受理电话、派车电话、跟踪电话、回访电话),对院前急救“事前、事中、事后”实施全流程质量管控。建立“中心-车辆-医院”三方实时交互平台,在区人民医院、中医院急诊室醒目位置安装预告知显示屏,为院内抢救提前做好准备。通过这“三大创新”,院前急救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