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手握三张专利的七旬二胡匠人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0日 点击数:

在海门街道海影新村,有一间不起眼的车库,墙上规规整整地挂着10多把二胡,门外窗户上有一块招牌,写着“刘森石胡琴工作室”。这间车库的主人是73岁的刘森石,不少二胡界的朋友都认识他。

“我是2009年创办二胡工作室的,一开始办在老家三厂,后来年纪大了,子女们为了有个照应,便让我搬来了海影新村。”刘森石说,在车库里开工作室不仅离家近,离老年大学也近,方便平时去老年大学学习拉二胡。社区也很支持他的工作室,经常邀请他参加社区活动。

刘森石的二胡制作技艺精湛,殊不知他也是半路出家。“我18岁跟父亲学木匠手艺,从最初的做木雕,到后来自己创办了家具厂。但是办家具厂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精力,慢慢地有点顾不上了。”刘森石说自己琢磨了很久,不办家具厂,他的技能还能做什么?他想起12岁时参加文艺宣传团,被二胡上精细的雕刻所吸引。不如转行做二胡!

刘森石只身一人前往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拜师学艺。制作一把二胡,需要开料、定样、雕刻、打磨、安装、蒙皮、试音等120多道工序。“乐器厂的师傅很热心,各个工序都会教我,再加上我是木匠出身,琴托、琴筒的制作都不难,但如何给琴筒蒙皮却要自己摸索。”刘森石告诉记者,琴膜是决定一把二胡音质的关键所在,蒙皮是制作二胡最重要、最难的一道工序,也是行业内的机密。这一步骤做得好不好,全靠个人摸索。那时候,没有相关的书籍资料,也没有互联网,只能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做,边做边想,不断改进。两年后,刘森石终于摸出了门道。

“我现在不只是想把二胡做好做精,更想传承经典,守正创新。”刘森石一边给二胡蒙皮,一边说。传统的二胡琴膜用蟒蛇皮制作,容易受气候干湿的影响,气候干燥时二胡发出的声音高尖、有噪音;潮湿时,二胡声音沉闷。刘森石萌生了用其他材料替代蟒蛇皮的想法。经过实践,2013年他做出了第一把仿生皮二胡,但在调试过程中,琴声韵味略有不足。后来他又不断改进,2018年10月,第四代仿生皮琴膜研制成功。新款仿生皮二胡无论从音色、音质还是韵味都优于传统二胡,且不易受气候影响,大大提升了听觉效果。目前,刘森石已经制作出了第七代仿生皮,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二胡专利证书。去年,他又发明了碳纤维的琴皮。

“要想做好二胡就得自己会拉,不然做出来的琴,自己也无法判别音质的好坏。”刘森石在闲暇之余经常去老年大学学习演奏二胡的技巧。之前制作二胡时对音色的判断,全靠手指按压琴膜判断其松紧,但是凭经验做出来的总会带有误差。为了追求完美,他又研发了一个二胡新型调音器,并获得了专利。

如今,刘森石手握3张专利,一张二胡调音器的发明专利证书,一张新型二胡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一张二胡新型调音器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当记者问起刘森石是否想收徒,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时,他坦然地说:“有机会的话,我还是希望能带个徒弟。但是这门手艺很难学,需要年轻人有兴趣,还得静下心来。”他相信,民族乐器不会消失,传统文化也会在创新中赓续绵延。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