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部门动态>>正文内容

筑绿色防线 护生态动脉——海门护航海太隧道工程项目环境安全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4日 点击数:

江海交汇处,巨龙潜行时。作为国家“十四五”交通规划重点工程,海太隧道横跨长江主航道,连接南通海门与苏州太仓,建成后将重塑长三角区域经济、地理版图。在这项总投资逾200亿元的超级工程背后,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以“绿色服务管家”的角色深度融入建设过程,创新打造“全周期、立体化、智慧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体系,实现地区重大项目推进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双螺旋”式协同发展。

一、三个维度构建生态护盾体系 

1. 超前介入的“预防式服务”

组建“分管领导+科室骨干+专家智库”的三级服务专班,在项目环评阶段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对海太隧道穿越的生态敏感区、施工区域开展数字化推演,精准识别5类潜在环境风险点。采用“环境隐患风险体检”机制,联合第三方机构建立动态监测数据库,为科学优化工程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筑绿色防线 护生态动脉——海门护航海太隧道工程项目环境安全396.png

2. 智慧赋能的“全时域监管”

构建“天-地-水”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启用多功能无人机巡查编组,配备多光谱传感器识别扰动;在多个现场工程标段安装智能化传感终端,实现扬尘、噪声等14项指标的快速预警。利用“隧道工程联动指挥系统”,集成气象、水文、固废、危险品等6类数据源,构建三维环境应急推演模型,显著提升响应决策效率。

筑绿色防线 护生态动脉——海门护航海太隧道工程项目环境安全558.png筑绿色防线 护生态动脉——海门护航海太隧道工程项目环境安全563.png

3. 多方协同的“实战化体系”

海门生态环境局会同重点项目充分依托与交通、应急、消防、公安、海事等部门联勤联动框架以及生态环境系统“崇启海”毗邻合作机制,创新“场景构建+桌面研讨”模式,针对海太隧道施工特有的泥浆泄漏、涌水、火灾等风险设计3级梯度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各标段单位的应急物资共享网络,特别组建由施工企业、环保志愿者、民间应急救援人员构成的应急联合队,形成政企社联动的立体防护网。

筑绿色防线 护生态动脉——海门护航海太隧道工程项目环境安全765.png

二、推进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创新

1. 备案流程服务

海门生态环境局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与施工进程深度耦合,推出“过程研判+备案承诺”创新机制。通过提前介入服务,帮助企业压缩编制周期50%,节省环保第三方咨询费用。建立“环保服务专员”制度,提供“一对一”专业技术咨询。

筑绿色防线 护生态动脉——海门护航海太隧道工程项目环境安全902.png

2. 应急体系创新 

项目方科学制定《隧道工程环境应急管理规范》,确立“分色预警”“三级管控”“快速处置”标准。针对区域特有保护物种,制定差异化的生态补偿方案,创新实施“声屏障+气泡幕”双重隔音系统,确保施工期间声环境质量优于Ⅱ类标准。

筑绿色防线 护生态动脉——海门护航海太隧道工程项目环境安全1024.png

“既要让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更要让生态绿脉永续传承。”海门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华军强调。随着海太隧道盾构机向江心稳步掘进,海门生态环境局通过建立“风险评估+项目服务+应急防范”机制,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的环境安全。这条穿越长江的钢铁巨龙,正成为展示新时代生态治理智慧的流动展廊,见证着发展与保护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