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文学频道 百科知识>>正文内容

“谢灶”“责年”迎春寓吉祥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2日 点击数:

  图: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民间有谢灶祭祀的习俗\资料图片

  戊戌狗年将至,在大年初一来临前,家家户户陆续开始迎春活动,香港与广东民俗文化互相影响,许多春节习俗大同小异,港人过春节的习俗不少,其中有谢灶与责年不可免,广州与珠三角一带也如是。

  谢灶是春节习俗中主要的一项活动,俗说“官三民四”,即做官的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则于二十四日。这一日,家家户户谢灶君,在我的记忆中,五十年代的香港每个家庭都很隆重的,买备食物与衣纸拜灶君。

  灶是炉灶,家庭用以煮饭做菜,乡村家庭,一般都有大灶一个,小灶一两个。但习俗中的谢灶,是指灶君,灶君是一位神官,由天庭派下人间,主管人间厨房事务,他的职责守护家家户户厨房平安,收纳民意,记录每户人家的善恶,每年返天庭述职一次,汇报民间状况。

  本港新界各乡,乡人家中均用灶煮食,至今许多村屋尚保留。灶君的神位,安放在大灶旁边墙上,神牌红底金字,写着“定福灶君”,每天早晚上香。相传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君暂且离开人间上天庭述职,民间将这一天定为谢灶日,注意谢灶两字,为什么不拜灶?这就与民俗文化有关。民间百姓感谢灶君一年到头的看护,以香烛食品衣物送行,谢灶即表示民间对灶君的谢意,依此推断,灶君是一位得民心的神官。

  谢灶的用品包括香烛、衣纸,衣纸中有纸马、纸靴、纸袍和纸帽,合成一套,套包印有灶君像,左右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路途遥远,因此送马送靴代步。食物有肉、年糕、煎堆,必备两块片糖,贴上红纸。两块片糖的用意是灶君吃了糖,一口甜言蜜语,向天庭说尽好话,有什么不好的都忘记了,可见古人幽默。我偶然发现网上淘宝出售谢灶衣纸,谢灶烧衣时用。

  香港居住难,住宅面积小,劏房更不用说,一家难以容身,只能对灶君说声对不起要屈就。厨房设备不断更新,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家庭用火水炉、七十年代中期用石油气炉,现在用煤气炉了,只在新界旧屋村的家庭,仍留着灶用,年晚谢灶已不盛行。

  灶是中华民族家庭与祖先的象徵,有家有灶,维繫子孙衣食,世代相传,深含意义,不妨将故事说给孩子知道。

  从事食肆讲究厨房出品,受食客欢迎,带来生意滔滔。每家食店,厨房是心脏,每个行业都有守护神,饮食业的守护神为灶君,业界岁晚不忘谢灶。

  责年,是迎接新年初一的另一项习俗,年廿九岁晚要做的事,没有拜祭仪式,通常由家中主妇安排。责年必备的蔬菜肉食,有四样东西不可少,葱、芹菜、大蒜、鲮鱼。

  葱:意取聪明,孩子读书上进;芹菜:示意勤奋,力不到不为财,做事勤力,大富大贵;蒜:精打细算,善于理财;鲮鱼:年年有馀。鲮鱼全身泛银色,处理时不去鳞,煎至金黄色,有金有银,将利是放在鱼身上,摆一对桔。一切做好,放入米缸,待年初一后开年时用。

  责年意取跨年好运,美满日子年年跨进。

  春节喜气洋洋,好事接二连三,十分丰富,而且贺节时间长,前后近二十天,每一小节,传递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天地人的哲理,孩子过春节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