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鲜肉月饼在江浙沪一带受喜爱\资料图片
秋风渐起,天气微凉,再过不久就要到中秋节了,市面上的各式月饼也开始粉墨登场了。但说起这月饼,南北方的口味差异可是不小呢。
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情了,我欣喜地收到录取通知书,离开了南方老家,到北京来上学。那时学校过中秋的时候还是会发月饼的,那年开学不久后,我就赶上了。可是从学校食堂出来,我手里拿着一个硬邦邦的枣泥月饼却无从下口。我问同宿舍的女孩:“为什么月饼会这么硬呢?”“怎么会有软的月饼呢?”这位来自秦皇岛同学一脸的疑惑。
我不知该作何应答,这才知道原来北方的月饼跟我们南方,截然不同。只记得那一刻,我手里攥着圆形的板砖,心里惦记着南方的父母,结结实实地体会了一把李清照的“未语泪先流”。
后来与学校里的同学们熟络了起来,渐渐地也习惯了这北方硬邦邦的五仁月饼,如今倒也见怪不怪了。只是偶尔也怀念在南方吃的广式和苏式的月饼,小时候也不觉得是好东西,吃一点儿嗓子眼里就发腻,一到北方反而成了稀罕物。
我最吃不腻的就是鲜肉月饼,几年前,在和平里的和平商业大厦卖过鲜肉月饼,后来可能因为不合北方人的口味,生意不好,就撤了。再后来,北京市面上推出各式新型月饼,如哈根达斯的霜淇淋月饼和德芙的巧克力月饼。直到近两年,鲜肉月饼才慢慢在京城的部分食品超市出现。
记得有一年,我先生在中秋前夕去上海出差。我嘱咐他给我买鲜肉月饼。我先生回京当天一大早赶去上海南京路的一家老字号排队给我买了月饼,然后直接去虹桥机场。飞了两小时后到达北京首都机场,从机场打车到机场高速路出口附近的写字楼给我送月饼。月饼到我手里时还是热烘烘的,我先生的这份心意也算是我这几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了。
鲜肉月饼是苏式的,内馅外头包有酥皮,讲究现烤现卖现吃。吃时一手拿饼,一手在下巴处托着,免得外层酥皮往下掉。月饼烤製时,肉馅的油分和肉汁一层层地渗透到外头的酥皮中。烫手的酥皮透过包装纸散发出的那份鲜香,比西点舖的拿破仑强上百倍。对于家乡的思念,除了父母,往往都会落实到家乡特有的美食,也难怪各大文人总会在散文中翻来覆去地介绍家乡菜,那大约都带着不少情怀吧。这月饼,吃的是个节日的气氛,也是南北方的异乡客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