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介绍人说起的时候,女人起初是不乐意的。因为男人比女人小两岁。其实女人一直想找一个比自己年纪大一点的另一半,她觉得年纪大点肯定也会照顾人。
父母却相中了男人。母亲说:“你身体不好,找个年轻力壮的,待以后你年纪大了他也好有力气照顾你。”女人低头了。她知道母亲说的是实话。父亲比母亲大九岁,如今身体不好又常年生病,家里全靠母亲了。母亲一边要照顾父亲一边要抚养孩子,很是辛苦。家里本来就拮据,下面还有三个年弱的弟妹。家里需要一个健康强壮的男人来分挑一点这副重担。女人理解母亲的苦心,母亲不希望女儿也像自己那样吃那么多苦。
男人就这样认识了比自己大两岁的女人。男人是个憨厚老实的小伙子,话不多,却非常勤快。每次到女人家里去都红着脸不敢和女人说话,只是抢着做各种重活。家里的,田里的…….每一样重活在男人手里都似乎变得轻巧而微不足道了。男人不仅力气大,手还非常巧。家里什么东西缺胳膊少腿的,男人往往不消多少时辰全部修理好。勤快又善良开朗的男人很快博得了女人一家人的喜爱。父亲母亲每次看见他来都乐得合不拢嘴,心底里早就把女儿许配给了他。下面三个弟妹也特别喜欢这个未过门的“姐夫”。他一来,他们就像影子一样跟着他转。
女人心里暗暗欢喜,逐渐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沉默善良的小伙子。女人娇小体弱,却善良勤快。小小年纪就背负着家里的重担了。那次为了帮最小的弟弟去开河,十八岁的女孩子赤着脚冒着暴雨和一帮男人挖泥挑担干着强度非常大的重活。回来后就病倒了,那时家里穷,也没有医生好好看一下,结果就落下了病根。以后一有感冒或遇到冷天,总是咳嗽气喘。男人没有嫌弃女人,反倒是处处呵护她照顾她。好像他比她大几岁似的。母亲看着心里很是宽慰,也庆幸女儿找到了一个如此好的男人。
男人在砖瓦厂工作,每天起早摸黑很是辛苦。两家相隔几个乡,70年代,年轻女子不比现在的女孩,都比较保守害羞。女人不好意思到厂里去找他,写信就成了唯一的倾诉。砖瓦厂里都是些和男人差不多年纪的小青年,看见男人的“情书”都很稀奇很羡慕。因为那时候女孩子读书的很少,农村的女孩子就更少了。而女人的家原本是个大家族,因为文革时期才败落了。女人的父亲母亲都很开明,日子虽然艰难却让他们姐弟都读了书。有个识字的未婚妻让男人在小兄弟间很是自豪。有次,女人写了首宝塔诗寄给男人,男人还没看到就被兄弟们抢了去,那些粗犷的男孩子们哪里见过这样的浪漫啊?结果他们大为惊艳,据说那首诗被全厂的弟兄们传来传去传了几遍。几十年后还有当年的兄弟拿这首诗开他们的玩笑。
女人嫁给男人的时候,男人只有一间小小的旧房子。家里兄弟姐妹多,男人又是老幺,生活的清苦可想而知。但男人勤劳肯苦,女人聪慧热情。婚后小日子依然让他们过得幸福平静。婚后两个孩子的出生一下子加重了男人的负担。男人更辛苦了。生了两个孩子的女人身体更虚弱了,但却依然同村里的女人们一样起早贪黑地去地里干活,再累再苦也不肯休息。读过书的女人心境毕竟不同,她努力培养孩子,一心要让两个孩子好好读书跳出农门。女人外表柔弱内心却是非常要强的。在最艰难的时候都没有跟男人叫过一声苦。
斗转星移。转眼两个孩子都长大了。如女人所愿都跳出了农门有了安稳的工作。而女人的身体却是越来越虚弱了,终于撑不住住进了医院。女人最危险的那几天,男人寸步不离日夜守护着。原本一头乌黑的头发在那几天全部变白。女人病中糊涂一直骂男人,男人也不解释,只是沉默精心地照顾着女人。只是盼望女人能早点好起来多活几年。
结婚几十年,他们没有向对方说过一句缠绵话。彼此却贴心暖胃地在生活中一直互相陪伴鼓励。如此漫长曲折的人生路,他们一直风雨同舟。生活再艰难,他们从未互相嫌弃过,也从未互相辱骂过。少年夫妻老来伴。对于他们来说,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彼此健康平安地一起生活。
一晃又是十年。男人也照顾了女人十年。只是天不遂人愿。再恩爱的夫妻总有一个人要先走。有一天女人终于撒手离去。面容安详得如同熟睡。也许这一生拥有一个如此好的男人她已知足。男人依旧坚强地挺立着,没有哭只是亲手帮她擦洗换衣。一句句跟她说话,如同他们以前一起生活时那样。只是当午夜来临,当男人终于意识到女人再也无法醒来,真的要离开他独自远去时,终于跪在地上失声痛哭……
沧海桑田常变化,唯有真情永长存。也许他们并不懂得爱,但他们却这样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爱的真谛——在平淡中相扶相携,在困苦中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