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冲
海门沿江的青龙港曾兴旺了一百多年,它为海门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便捷的服务,这不仅在海门是凤毛麟角,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虽然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青龙港已经闭港20多年了,但是人们依然常常怀念它,说到青龙港,许多人仍激动不已。
目前青龙港正在打造成旅游景区,经过3年的开发,现已进入尾声。为让游客和海门人能更加清楚地了解青龙港的历史,本人收集了青龙港的有关资料。
青龙港成陆史
在明清时期的长江口北侧大坍塌中,将具有2000年成陆史(1000多年文明史)的海门几乎全部坍入江中,百年以后长江主泓南移,入海口北侧又先后涨出了40多个沙洲,其中有清乾隆33年(1765年)涨成的相互毗邻的两个沙洲:一为日盛沙,一为永阜沙。两沙之间有一条天然的泓沟(这就是后来的青龙河),日盛沙和永阜沙的成陆至今约250多年,由于泓沟两岸长满了芦苇,蜿蜒数十里一片青色,好似一条青龙,故泓沟得名青龙河,据说原先河口两侧各有一座土窑,好似青龙的两只眼睛。
日盛沙、永阜沙与北部的半洋沙、东天补沙等联结后,清光绪年间海门已成为完整的陆地。由于江岸线不稳,江坍一直威胁着海门沿江一带,清末至解放初期,青龙港北移了五次(共北移约4公里),坍毁面积10万多亩,直至1956年以后青龙港进行了块石护岸,才稳定了岸线,保住了沿江陆地直至现在。
青龙港建港史
青龙港地处海门最南端的长江边,隔江就是大都市上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门人选择了在日盛沙和永阜沙建设青龙港。建港100多年来,青龙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客货运输作用。青龙港先前没有港口的基础设施,与长江上的其他“港”一样,仅是在泥滩上装卸货物和上下旅客。青龙港真正建有基础设施,据记载是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商祥茂公司经过多处考察,最后落定在青龙河口建简易港口进行商业航运,开始是一艘木壳轮船,后发展成多艘船只,运行于青龙港至上海间。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垄断,发展中国人自己的航运事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张謇发起,通州(即现在的南通)和上海两地的股东联合集股兴办了大生轮船公司,购买了三条小轮船行驶于通沪之间,其中有一条专航海门与上海(后扩展到多条轮船),青龙港是海门的主要停靠港口。在海门的其他停靠港还有:灵甸港、太平港、新港、茅家港、浒通港、宋季港和圩角港等。1921年大生三厂建成后,大生三厂的货物进出,及发电用的原煤等全部由青龙港出入,货物到青龙港后再由小火车转运至三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大生轮船公司及其他行驶于沪海间的轮船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从此青龙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967年港区码头扩大,客运码头从青龙河口西侧迁至青龙河口东侧。20世纪70~90年代是青龙港最繁忙的时期,曾有四条航线通往江南,即青龙港至上海十六铺的沪海线、青龙港至太仓浏河港的青浏线、青龙港至崇明牛棚港的青牛线,还有青龙港至吴淞口的高速客轮。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港外水道逐渐淤沙,1999年青龙港至上海、浏河间的客运航线全部停航。2002年11月,青龙港至崇明牛棚港的汽渡也因航道淤浅而停航,从此正式结束了它114年的客货运输活动(汽渡业务转移至青龙港西10公里的海太汽渡)。
青龙港治坍史
说起青龙港的冶坍,清朝和民国政府几乎没有什么治坍作为,老百姓只能听天由命,因此在海门流传过这样一句话“火烧一半、海坍精光”,可见海门人对海坍(青龙港一带应是江坍,但海门人习惯把海门南侧的江称为海)的恐惧。江坍以后老百姓死的死、伤的伤,侥幸活下来的,只能流落他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坍再一次袭击海门。据《海门市志》记载,海门沿江40多公里长的江岸线上,1949~1953年四年间共坍毁土地82157亩,平均每年坍毁20539亩。照此下去,明清时期海门的悲剧将再一次重演。海门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立即投入了治坍斗争,同时按规定向上级报告灾情。报告转到了国务院,周总理立即召集水利部和治坍专家商讨解决办法,并决定国务院以最快速度、最大处理权限拨款99.99亿元(老币)迅速治理海门的江坍。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1954年3月初,组成了由治坍专家和各级政府组成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下游局青龙港护岸工程指挥所”。指挥所根据潮汛、气候等情况制定了五期保坍规划。经过五期治理,至1956年2月,青龙港及海门沿江江堤全部进行了链石和块石护岸(此后每年都要维修和加固),使海门沿江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70多年来江堤经受了考验,尽管大风大浪依然像过去一样凶狠地冲击着江岸,但江堤岿然不动,海门至今没有坍掉一寸土地。昔日海门人逃离长江,今日亲近长江!
青龙港再开发
青龙港在2002年全部停航,沉静了5年以后,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青龙港建成“青龙化工园区”。于是一批批项目经过审核筛选很快在园区落地,园区内的化工企业先后发展到20多家。2019年青龙化工园区根据环保要求进行整改,其产业的定位主要是:新材料、新医药。对于有污染的化工企业能转型升级的实行转型升级,不能转型升级的全部关闭。转型后园区作为“灵甸工业集中区”的一部分命名为“青龙工业园”。
2019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青龙港港区一带改造成旅游景区——青龙港生态绿地。生态绿地突出青龙港的码头文化,配以现代元素,把青龙港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花园之地。经过3年多的建设,目前旅游生态绿地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今年8月底前将向游客正式开放。
时代再一次选择了青龙港。
沪海线青龙港码头停靠的轮船及正在上船的旅客
青浏线上行驶的双体客轮“新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