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抢墒,秋耕抢时。为筛选适配我区的优质小麦品种,区农科所引进12个小麦品种开展综合性测试,重点考察产量性状与区域适应性,为后续农业推广提供科学支撑。此次测试以杨麦25为对照,涵盖扬麦20、镇麦16、扬辐麦20等品种,规划10亩面积用于品种综合性测试,同步设置40亩作为扬麦34新品种展示区。通过各部门紧密协作,抢抓良机,目前已顺利完成总计60亩冬小麦的播种工作。
机械赋能,播种效率“节节高”
228国道旁的农田里,红色拖拉机牵引着各式农机来回穿梭,整地、耙耕、播种、开沟、撒肥、打药等工序有条不紊推进。区农科所推行“四良集成技术”,通过科学统筹与精准施策,整合秸秆还田灭茬埋草、精细耕地、配套沟渠、适期精量播种等关键措施,高效推进小麦种植。60亩农田、12个小麦品种,依托机械化播种技术不足一天便全部完工,效率与播种均匀度均远超人工。施肥环节采用精准定量技术,基肥按每亩35kg复合肥+7.5kg尿素的标准均匀撒施;病虫害防控则遵循“封杀结合、以封为主”的绿色理念,选用省主推封闭型药剂,通过机械化打药机精准施用,仅用不到2小时就完成60亩小麦除草封闭作业,全程实现科学种植与高效作业的双重提升。

精耕细作,传统与科技共护“金种子”
田间地头,农户手持农具细致打理着苗床:或是平整地块、剔除杂物,或是疏通排水沟,用传统农耕的精细呵护着每一寸土地。机械化作业效率突出,但仍离不开人工协同发力。拖拉机驾驶、种肥药加注以及田头狭窄地块的作业,都是机械作业难以覆盖的核心痛点,传统农耕的精细与现代机械的高效相互补位,在田间勾勒出最贴合实际的生产图景。
此刻的海门田野,一行行麦种在土壤中孕育希望。这既是对土地的耕耘,更是对来年丰收的期盼。相信在机械赋能与农民精耕细作的合力下,海门这片土地上的冬小麦必将在来年产下累累硕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书写动人的“麦浪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