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他,为海门少年点亮科技“灯塔”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2日 点击数:

11月10日,由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发起的“灯塔计划”在母校海门中学正式启动。这不仅是一次对母校的回馈,更是一场跨越20余年的“初心回响”。俞浩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为无数怀揣科技梦想的海门少年点亮一盏不灭的“灯塔”。

目前,“灯塔计划”已完成前期规划,首批灯塔实验室的改造方案与设备清单进入落地筹备阶段,首期灯塔课堂将在11月中旬开课。

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都找到落地土壤

“海门中学的老实验室,哪排柜子放什么工具,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楚。”在“灯塔计划”方案研讨时,俞浩话语中满是对青春的珍视。在20多年前的那间实验室里,俞浩和同学们用最简单的设备,做过很多新奇的实验。老师没有批评他们“不务正业”,反而找来大学实验手册,还在一些实验中帮忙联系校外资源指导。这些实验、这份包容,成为俞浩心中多年的牵挂,也成为“灯塔计划”最温暖的初心。

如今,这一心愿正成为现实。“灯塔实验室”将围绕“前沿课题+智能化设备+阶梯课程”,为海中学子打造一片创新沃土:无人机足球竞技场让灵感随无人机起飞;激光创客空间将指尖设计变为真实模型;教学级芯片光刻机初探实验室,让他们触摸科技最前沿脉搏。校园里还将展示四足机器狗、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技术,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科技离自己如此之近”。

更贴心的是,实验室联合追觅科技研发团队,设立了“无人机导航优化”“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开发”等贴近产业的课题,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老师共同担任导师。课程分为基础、进阶、创新三个阶段,融入人工智能、算力开发等实用内容,让孩子们不仅能动手制作模型,更能理解创造背后的意义。“希望这里成为‘创新孵化器’,让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都能找到落地的土壤。”俞浩充满期待。

“灯塔课堂”还将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视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作家许知远等知名学者将走进校园,与学生畅谈科学精神、人文历史与技术哲学。俞浩表示:“我高中时读《时间简史》,有很多困惑无人可问。现在想让孩子们知道,科技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人文与温度。理工科是后轮,提供动力;人文社科是前轮,把握方向,二者缺一不可。”正是这份考量,“灯塔计划”既有实践的“筋骨”,又有人文的“温度”,将为孩子们搭建从知识到能力、从技术到思想的完整成长路径。

让不同阶段少年都获得创新资源

“灯塔计划”的落地并非偶然,而是俞浩基金会在教育公益路上持续积累的成果。作为从小镇走出来的学子,俞浩始终记得乡村学校孩子对科技的好奇眼神。

今年8月,基金会率先在其初中母校正余初级中学启动了“未来教室计划”。百万级爱心基金不仅翻新了教室、配备了智能设备,还定制了科技课程。当乡村孩子第一次触摸3D打印机,看着自己设计的小风车从机器中“生长”出来时,眼中闪烁的兴奋光芒,让俞浩瞬间想起了当年的自己。正余初中校长李晋感慨:“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捐赠,而是让孩子们相信‘我也能搞创新’,学校成了激发潜能的场所。”

“乡村孩子需要‘看见科技的可能’,优质高中的学生需要‘用好科技的能力’。”俞浩常常这样说。从正余初中的启蒙教室到海门中学的创新实验室,俞浩致力于让不同学段的学子都能获得适合的创新资源。“灯塔计划”在探索一条新路径——企业、高校与高中校园携手,追觅科技提供产业课题,高校学者带来人文视角,使更多社会资源成为高中教育的好帮手。

为国家“强基计划”储备人才

从正余镇的乡村教室到海门中学的科创空间,俞浩基金会的公益布局正从“单点帮扶”转向“全学段生态”。这一切,旨在以海门为起点,打造一个可复制、可辐射的科创培养模式,为全国创新教育提供“海门样本”。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强基计划”储备人才,让孩子们未来在芯片、智能科技、先进制造等战略领域有一席之地。

如今,这束从他童年记忆里延伸出来的“光”,已照进海门中学的校园。未来,当实验室里响起设备调试的声音,当课堂上回荡着“科技如何让生活更好”的讨论,海门将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

“灯塔计划”将带着这份初心,穿透地域与学段界限,成为更多中国少年追逐科技梦想的“引航者”。正如俞浩所说:“每一份创新的渴望都该被照亮。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未来的光,一点点照进现实,让更多孩子的梦想能在这里扬帆起航。”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