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作为一个纪念英雄的法定纪念日,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区家风文化研究会开展“英雄之光·荣耀传承”烈士纪念日系列活动。通过走访慰问、健康指导、心理疏导、居家清洁等暖心服务及红色研学、文艺传承等“创新赋能”,让烈士家属感受到社会的尊崇,更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当日上午,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尹卓烜、家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国新携志愿者走进10多户烈士家庭。
“父亲牺牲时我还没出生,但他的故事是我一生的精神灯塔。”在昌盛村汤志平家中,志愿者们为他测量血压。汤志平细心整理其父亲汤秀书的烈士证明书、讲述家族记忆。1945年,汤秀书投身南通警卫团,1947年在如皋丁埝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3岁。
青正村烈士张华华的儿子张洪云,接过志愿者送来的“健康关怀礼包”,眼中泛起泪光。张华华1946年投身革命,次年在海门县王浩乡为掩护群众转移牺牲。78岁的张洪云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总觉得父亲的牺牲是家族的痛,现在发现全社会都在铭记他,我这心里就暖了。”
慰问中,志愿者还为烈士于忠的女儿于淑琴,播放了由青少年录制的“给于爷爷的一封信”音频,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于爷爷,我们会像您一样勇敢!”于淑琴握着志愿者的手,哽咽道:“父亲用生命守护信仰,如今他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这就是最好的纪念。”于忠1941年3月参加革命,时任富余区稽征所所长,1947年7月在四甲坝被捕时,他选择与敌人抗争到底,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感受传承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开展烈士纪念日活动,不久前,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区家风文化研究会还在正基村举行“英雄之光·荣耀传承”文艺晚会,辖区退役军人代表、烈士家属等近百人参加观看。汤志平作为“荣誉讲解员”、社区文艺骨干,不但在镇红色记忆纪念馆宣讲父亲的事迹,带动青少年加入红色故事宣讲团,向参观者介绍父亲生平,更在此次演出与抗美援朝老兵共唱军歌,用二胡演奏《我的祖国》《红梅赞》等曲目,重温峥嵘岁月。张国新并为他颁发“红色传承优秀志愿者”证书,称赞他用文艺传递信仰,让英雄精神走进了千家万户。
此次行动,突破传统慰问模式,启动“红色基因+”行动计划,构建“服务+传承+发展”三位一体体系。“健康护航”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心理赋能”增强烈属社会联结;“文化传承”赓续红色基因。通过服务让烈属感受到社会的尊重,更通过赋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让烈士精神从‘被守护’走向‘去守护’。”
烈士家属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下一步,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区家风文化研究会将联合卫生院、学校、企业开展“烈士家属结对子”活动,推动英雄精神从“家庭记忆”转化为“社会共识”,用温情服务筑牢精神家园,创新传承赓续红色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