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以笔为枪,从海门小巷走出的中国左翼电影评论家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9日 点击数:

在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烽火岁月中,一位海门青年以笔为枪,在银幕的战场上为无产阶级文艺事业冲锋陷阵,他就是王尘无。近日,记者在海门区烈士陵园文史研究室主任张国华的介绍下,详细了解了这名烈士英勇传奇的一生。

王尘无,原名王承谟,1911年1月出生于海门老汤家镇(今临江镇鹤丰村)。他高小在第七国民学校就读,后在龚庭槐创办的粟寰补习学校专修国文;1927年,到无锡国学专修馆攻读文学;1929年毕业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继续深造。1930年,他由夏衍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夏,王尘无大学毕业回到海门,与早期地下党领导者、原粟寰补习学校同学黄家骏、周趾麟等人取得联系,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那时,黄家骏担任中共南通中心县委书记,周趾麟任中共启海中心县委书记,王尘无任启海县委秘书、县委委员。王尘无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地下党常在他家吃住。他们还备有一台油印机,办报纸、印刷党的各种宣传品。在启海县委领导下,在海门中学、大生三厂和常乐镇分别建立了党小组。1931年冬,王尘无和黄家骏到海门茅镇秘密进行革命活动,领导海门中学党小组开展学生运动,为驱逐反动校长黄旦声进行了罢课斗争。1932年初,王尘无在领导海门中学学生运动中暴露身份,在父亲的掩护下从汤家镇南一条小港乘小舢板登上轮船,只身前往上海。

1932年春,王尘无到上海不久,就参加了鲁迅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被选为执行委员。不久,他又参加了左联领导下的“剧联”,开始写作电影评论文章,他的党组织关系也从左联转到剧联。在上海电影界党组夏衍、郑伯奇等领导下,王尘无积极开展影评工作,旗帜鲜明地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推荐进步的具有无产阶级思想的影片,同时无情地抨击那些封建反动低级趣味的影片。1932年5月30日,他首次以“尘无”为笔名,在《时报》副刊“电影时报”上发表了《从浅薄说到滑稽》,该文是左翼电影评论界向落后污浊的旧影坛放出的第一枪。同年6月,他发表题为《电影在苏联》的文章,首次在中国比较全面详尽地传播、评析了苏联无产阶级电影的概况和列宁关于“在一切艺术之中,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电影”的提法。1933年6月18日,王尘无联合夏衍、郑伯奇、洪深等15位进步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我们的陈述:今后的批判》,指出今后电影批评工作的方针任务。影评人对电影工作者的帮助与批评,推动其中的进步分子走上了左翼电影道路。

1933年11月,王尘无主持的影评小组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对反动的“软性电影论者”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猛烈反击。这一时期,他以锋利的笔尖写出了许多杂文和打油诗,还发表了不少理论性文章,对“软性电影论者”的狂吠进行了有力反驳,维护了无产阶级电影事业的荣誉和尊严。影评家鲁思曾赞誉王尘无是中国电影的一员虎将。王尘无还积极帮助党在上海各报占领舆论阵地,便于进一步开展影评工作。这一时期,王尘无既是左翼电影评论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之一,又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影评人。他文思敏捷,三言两语便击中要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令人信服的舆论导向。在从事进步影评工作的同时,王尘无还以旺盛的热情致力于左翼电影理论研究。

1932年6月,他在《时报》副刊“电影时报”上连载《电影讲话》,这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电影现状进行理论研究和总结的一篇文章,具有开创意义,是我国左翼电影史上的重要文献。1936年冬,王尘无肺病严重,到杭州疗养,在病床上支撑着写了许多篇散文,后由他的战友柯灵、桑弧等编写成《浮世杂拾》一书,于1941年由长城书局出版。

1937年下半年,抗战全面爆发,王尘无此时已卧床不起,但他在病中仍念念不忘前方抗日战士,几次挥笔题诗,为《救亡日报》写稿,热情歌颂在平型关前线英勇杀敌的八路军指战员。1937年底,王尘无病情加剧,回海门养病,于1938年5月与世长辞,年仅27岁。

1952年,由夏衍、柯灵、桑弧等人证明,经上级党委批准,海门县人民政府追认王尘无为革命烈士。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