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看海门青年夜校如何“圈粉”年轻人!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8日 点击数:

写字楼的灯光渐次暗去,城市里一批教室的灯亮了起来。吉他弦上的余音绕梁,泥塑台前的笑声阵阵,法律课堂里的干货满满……海门年轻人的夜间“充电站”,就在这些灯光下。

近年来,青年夜校在海门悄然走红,成了年轻人下班后的新去处。在青年夜校的课程里,既有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的融合滋养,也有职业技能与健康管理的实用干货,恰好接住了当代青年对“自我提升”与“精神滋养”的多元需求。

在“雅趣课”里调节情绪

“白天上班‘搬砖’,晚上学非洲鼓,这种反差感特别解压!”“90后”白领李冉说起夜校生活就开心。像她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手工编织、书画这类“慢节奏”的雅趣课特别受欢迎。

沈绣课堂上,20多名学员正专注地穿针引线。老师一边示范“平齐细密”的绣法,一边细说这项百年技艺的前世今生;泥塑教室里,学员们捏着软乎乎的陶土,在老师指导下把不成形的泥块变成可爱造型;声乐教室的和声越唱越顺,学员们跟着老师练气息、抠音准,十分投入;最安静的冥想室里,大家闭目调息,在一吸一呼间,把白天的职场压力悄悄卸下。

“我们发现,年轻人特别喜欢‘学了就能会’的课程。”团海门区委组宣部副部长汤胜男说,夜校课程设计格外看重体验感——声乐课会逐字教气息把控,泥塑课第一节课就教捏“能看能用”的苹果。这种“即时成就感”,能让年轻人快速从“职场模式”切换到“放松模式”,是高压生活里的“情绪调节阀”。

在“硬核课”里积攒底气

与“雅趣”并行的,是夜校里更务实的技能培训。“职场精英必备法律知识”课上,学员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拆解真实案例,笔尖在笔记本上不停划动;手机摄影与图片制作教室更热闹,导师手把手教构图、调参数,台下的手机闪光灯此起彼伏,全是怕错过细节的职场人。

“下班能免费学专业知识,既能提升技能,还有机会开拓副业,对职场发展太有用了!”传媒从业者王超的话,说出了不少学员的心声。

夜课开到区镇 课程讲究“混搭”

今年,海门青年夜校夏季班还实现了“质的飞跃”。20门课程首次走进区镇,三厂、临江、海门港经济开发区等区镇的青年不用跑远,在“家门口”就能上课;课程体系更“混搭”,既有沈绣这样的非遗传承课,也有手机摄影这类潮流探索课,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撞出了新火花。

作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创新实践,海门青年夜校已摸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可持续模式:联合DOMISO培训综合体、海门大剧院等优质资源,搭起“课程学习+实践体验”的双成长平台,让年轻人不仅能学知识,还能练本事。如今的夜校,不只是“下班后的课堂”,更成了一道温暖的“精神基础设施”。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