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发起的“俞浩未来教室计划”首期项目启动,首间“未来教室”落户他的母校——正余初级中学。此次行动中,俞浩不仅捐资助力母校教育创新升级,更向正余镇追加专项捐赠。这份总价值千万级的捐款,不仅为海门教育吹来创新“东风”,更精准契合海门产业发展的“鼓点”——以正余“机器人小镇”为本土人才培育“摇篮”,推动教育创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需求深度衔接,为海门培育兼具乡土情怀与专业能力的新兴产业人才筑牢根基,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持续添薪续力。
2005年凭借物理奥数竞赛成绩,俞浩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毕业后,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用造飞机的技术攻克马达技术,做一家像戴森一样的公司。2017年,俞浩成立追觅科技。2019年至2023年,追觅科技5年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0%。2023年10月,追觅科技以22.5%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大清洁电器市场第一品牌。2021年4月,俞浩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杂志《财富》(中文版)“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2024年12月,获评“安永企业家奖”。
从硬件升级到科技赋能
“俞浩对母校的支持是‘物质基础+专项赋能’的双轨模式,既有当下的硬件改善,更有长远的教育布局。”8月19日,正余初中校长李晋站在即将改造的校园里,满是感慨。作为俞浩当年的英语老师,这份延续20余年的师生情谊,成了反哺行动的温暖起点。
作为从乡镇走出的学子,俞浩深感拉齐城乡教育水平、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这份牵挂与支持,在去年便已悄然落地。2024年10月,俞浩主动出资20余万元,为校园道路重铺沥青。今年6月,李晋在俞浩的朋友圈看到其团队研发的新款割草机,联想到学校天然草坪的养护难题,试着发了一条咨询短信,俞浩次日便安排专人将割草机送到了学校。当得知学校运动场地、绿化等硬件设施仍显落后时,俞浩又主动追加了投入,这让李晋既感动,又骄傲。
如今,这份支持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俞浩向学校捐赠的专项资金,已存入专业基金会的专项监管账户,并将全程透明用于校园提档升级。而更令人期待的是,“未来教室”每一处设计都将围绕“激发创新”展开——展示墙上的“灵感碰撞板”,能让学生随手贴上奇思妙想,感兴趣的同学可随时组队交流;协作岛的模块化桌椅可自由移动拼接,可根据编程课、项目讨论等不同场景调整格局;智造区会摆上搭载摄像头模块的树莓派开发板、支持图形化编程的机器人套装、可打印物理实验配件的3D打印机,还有红外、超声波等各类传感器,将精准填补区镇学生接触前沿科技的空白。
“不只是支持设备,更是要让科技教育真正走进课堂。”李晋介绍,俞浩的目标是将正余初中打造成“全国领先的乡镇科技教室”。因此,项目还将联合追觅科技、本地学校开发定制化课程,如通过机器人编程课教学生搭建简易机械臂、用3D打印机制作校园模型。这种“硬件+课程+赋能”的模式,不仅让教育公益从“物质帮扶”升级为“个性托举”,更让区镇学子有了接轨前沿科技的机会。
跨越23年的梦想接力
23年前,在李晋的记忆里,俞浩是个藏着韧劲的“不安分”学生,“他爱折腾,却总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为心里的光默默蓄力。”
这份“韧劲”藏在一个个细节里:俞浩理科成绩突出,但英语是短板,李晋一句“加强英语”的叮嘱,让他把课后时间搬进宿舍,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一遍遍梳理错题;体育是弱项,他每天清晨最早出现在操场;痴迷航空,仅凭远处传来的飞机引擎声,就能准确说出机型,甚至画出不同飞机的引擎结构。
“我从小就爱捣鼓模型,给轮船装马达、改四驱车线圈,小学五年级还没学过物理,就凭着直觉给家里装了双控开关。”俞浩坦言,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但老师们从没有没收过他的工具,反而常鼓励他“跳出标准答案想想”,使得他对物理的热爱得以延续。初三毕业时,李晋给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也成为俞浩前行的动力。
2005年,俞浩凭借物理竞赛的优异成绩被保送至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在校期间,他创办了极客空间“天空工场”,成为国内最早的四旋翼无人机开发者、全球三旋翼无人机发明者。多年后,俞浩创办了追觅科技,带领团队深耕智能科技,突破高速数字马达、人工智能、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使追觅科技成为智能清洁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目前,追觅科技旗下产品已覆盖中国、美国、德国、法国、韩国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线下实体门店超6000家。截至今年5月底,追觅科技全渠道会员总人数已突破1100万人,在全球市场累计服务超过3000万家庭。
“正余初中是我成功的起点,因为学校从不磨平学生的‘棱角’,而是鼓励学生‘扬长’。”俞浩说。如今,两者间有了新的延续。“20多年前,我对他说‘有想法就去试,学校给你搭平台’,没想到这份承诺会以‘未来教室’的形式延续。”李晋说。
为家乡机器人产业培养“未来之星”
“看到海门如今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我既兴奋又期待。”俞浩始终关注着家乡发展。结合自身在机器人与AI领域的深耕经验,他表示,海门有扎实的制造业和机器人产业链基础,不用追求“大而全”,要做“小而精、深而透”的生态,应牢牢抓住“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动AI与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方向,让这片制造业沃土成为AI技术落地生根的“产业试验田”。
“海门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尤其是正在崛起的机器人产业链,是发展AI产业的最大底气。”俞浩认为,AI的价值在于能否为工厂降本、增效、创新提供实际解决方案。他建议海门集中资源打造标杆性“AI+制造”示范工厂,通过看得见的应用成果形成“应用高地”效应,再逐步吸引技术、资本等核心要素集聚,实现产业反哺。
产业发展,人才为要。俞浩认为,构建“金字塔式”人才生态,顶层通过“周末科学家”“产业顾问”等形式,柔性引进顶尖专家为产业方向把关;中层联合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在正余建实训基地,培养“既懂算法又懂制造”的工程师;底层则借助“未来教室”计划,从初中开设编程、机器人课程,一点点播下“人才种子”。“培养未来工程师需长期投入,这是值得坚持十年、二十年的基础工程。”俞浩表示。
“大城市有资源,但成本高;区镇要吸引企业,就要做‘精准服务’。”俞浩认为,海门可聚焦“低成本高效测试”需求,为创业团队提供真实工业环境下的算法与机器人产品测试场景,“让全国创业者在这里便捷获取专业支持,这种精准服务能形成独特吸引力,让更多初创企业和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今天的世界,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有棱角的人。”回望自己从正余初中追着飞机辨机型,到带领追觅科技走向世界的历程,俞浩向家乡怀揣科技梦想的学子送上寄语,“无论你热爱科学、文学、艺术、运动,还是任何领域,都不要着急把自己变得千篇一律。你们可以不长成‘标准的大人’,不模仿任何一朵浪花、任何一颗星星。”在他看来,世界的绚烂多彩正源于怀揣不同梦想、坚持自我棱角的人们各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