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昔日捕鱼人 今日护渔忙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日守岸坡,夜守孤舟,曾经是广大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我区从2018年底起正式开展渔民退捕工作,直至2019年底退捕工作全面完成。家住三厂镇长江渔业村的黄小法、潘斌、徐洪亮、倪惠新等一批有着30多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就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前日上午十点,阳光明媚,江风凛冽,让暮春天气有了乍暖还寒之感。当记者跟随区农业执法大队以及长航公安南通分局海门派出所的渔政执法船到达长江青龙港段附近时,黄小法等人正忙着在滩涂边拆卸地笼。由于滩涂上的泥土十分黏稠湿滑,即使穿着专业的工作服,他们的行动依旧困难。每往前踏一步,腿便会陷进去半截,溅起的泥浆布满了裤腿和上衣,然而他们毫不在意。手上的动作甚至快于双脚的反应,只要向前弯腰能够着栓地笼的竹竿,他们便会手起刀落,拆卸违规捕鱼的地笼。“我和潘斌他们三个是今年1月,三厂镇护渔队成立后加入的。当初签订退渔协议后我们很迷茫,捕了大半辈子鱼,不知道今后还能干什么。”登上护渔快艇休息的三厂镇护渔队队长黄小法边清理身上的泥渍边向记者说道:“好在有政府的帮忙,提供了护渔员的岗位,不仅家里的基本开销足够了,还能为保护长江出一份力,心里很骄傲。”

别看黄小法他们现在得心应手,一开始进入护渔队的时候还真有些不适应。“我们以前老想着怎么捕鱼,现在却要想着如何护鱼,观念转变起来有点难。”三厂镇护渔队队员倪惠新腼腆地笑着。有他这样想法的人不是少数,一开始很多退捕的渔民想不明白,他们祖祖辈辈都以捕鱼为生,怎么突然就禁捕了。为此,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做了不少工作,他们组织渔民一起观看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纪录片,还邀请专家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内容。黄小法他们学得很认真,还做了不少笔记:“我们十多岁就开始捕鱼了,文化水平都很有限,学点理论才好给偷捕的人做工作。”

成为护渔员后,无论是刮风下雨,黄小法他们每天都要从早上七点开始巡逻,直至晚上十点才结束。“从1999年开始,我们就明显感受到了长江鱼类资源在变少,但当时也只顾拼命捕鱼挣钱没想以后的事,现在回头想想确实不应该,我们现在就想尽我们所能守护好长江。”黄小法坚定地说。

护渔员工作虽辛苦,可看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黄小法他们也乐在其中。以前打鱼时,他们吃穿住行都在船上,与家人聚少离多,孩子也只能托付给老人,很多渔民的孩子长大了也只能做渔民。现在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工作也稳定了,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很满足。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2艘渔船、271位渔民实现精准核退,在此基础上,将符合相关条件的16艘渔船及56名退捕渔民及时录入了省级建档立卡系统,其余215名渔民录入区级建档立卡系统。与此同时,这些退捕渔民都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了再就业。其中25位渔民走上了护渔员的岗位,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微信群,便于交流和通报情况,有时凌晨两三点还在发巡逻视频,或者交流哪儿有可疑人员,或者在群里向渔政执法人员举报哪里有人在违法捕鱼,寻求支援。而执法人员接到举报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

“靠江吃江”的海门渔民退捕上岸后,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幸福生活的“诗与远方”。让我们期待十年之后与水清鱼肥的长江“重逢”。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