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以英雄之名铸就的精神丰碑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点击数:

在海门区临江镇,有一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村庄——立周村。这里承载着一位民兵英雄的壮烈事迹,也铭刻着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昨日,记者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了这名烈士的故事。

朱立周,1915年12月生于海门县印乔乡第一保(现临江镇立周村)一户贫农家庭,排行第三。为人耿直、勇敢,1943年上半年参加民兵组织后,积极投入反“清乡”斗争。

1943年11月7日下午,朱立周在宅边菜田劳动时,突然听到西南方向一阵激烈的枪声。原来东南警卫团二连在区队配合下,伏击正在监视筑路的敌人。约半小时后,一个日本兵手提步枪,一面东张西望,一面急步朝朱立周方向走来。朱立周看到敌人一人走来,暗下决心伺机干掉他,故装作若无其事,继续埋头干活。几分钟后,日本兵到了他跟前,用手指着灵甸镇方向,示意要他带路。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敌人手中有枪,自己赤手空拳。朱立周心想一个人硬拼胜算不足,于是装着一副热情的样子同意带路。日本兵怕他耍花招,就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两人并肩而行。走了约半里路,富农徐某某迎面而来,朱立周向他做了一个眼势,恐他不注意,又叫了他一声,同时歪歪嘴巴,要他一起动手把日本兵干掉。徐某某怕死,装着没领会他的意图走了过去。继续走了一会儿,日本兵回头看见两个青年农民,肩扛农具急步赶来,准备开枪射击。朱立周一见是民兵王信章、吴建芳,心中暗暗高兴,但尚有一段距离,马上动手恐怕他们一时接不上手,便向日本兵摆摆手说,是老百姓,不要开枪。日本兵怕枪响后惊动我方部队,就收起枪,拉朱立周快走。当走到一个转弯的沟边时,朱立周估计王信章、吴建芳已临近,突然一侧身,双手使劲把敌人紧紧抱住,日本兵拼命挣扎,随即扑通一声,两人一同跌进一条齐腰深的水沟里,扭作一团。

正在激烈搏斗时,在附近田间劳动的农民郭文飞奔了过来,用铁铬对准敌人的脑袋重重地砸了下去。日本兵顿时被打得昏了过去。这时,王信章、吴建芳两人赶到,一起动手当场把日本兵打死,同时缴获三八步枪1支、子弹28发、刺刀1把、枪油1瓶、手表1块,全部上交了区里。

海南区委在召开的庆功大会上,表扬了朱立周,并命名他为民兵英雄。

1944年1月7日夜,朱立周、王信章、吴建芳及其他七八名民兵,在各自家里,被叛徒李白云带领身穿便衣的日伪军分头抓住,五花大绑拴在一根长绳上,押到金礼文宅上,朱立周当夜受了多种酷刑。第二天,敌人把他们押解到麒麟镇,关押在一间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朱立周躺在冰冷的地上,忍着疼痛对同志们说:“人终有一死,我们要咬紧牙关,千万不要做软骨头,出卖旁人。”

1月9日下午,敌人再次审讯朱立周。朱立周在敌人的威吓、利诱、酷刑面前毫不动摇,坚定地说:“我是老百姓,没有当民兵,我只会种田。”第二天,敌人还不死心,又把叛徒李白云带到他面前作证。李白云指着朱立周对警备队长说:“朱立周是民兵,皇军是他杀死的。”朱立周怒不可遏地骂道:“你这个可耻的叛徒,决不会有好下场。”

1944年1月14日上午,敌人用卡车把朱立周等人押送到三阳镇。第二天上午,又把他们押到灵甸镇,下午将朱立周等人捆绑在电线杆上,用刺刀活活戳死。朱立周牺牲后,党组织根据他生前的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为纪念烈士,经上级批准,将第一保命名为立周村。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