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老舅妈’调解,我们两家才和好如初!”连日来,正余镇村民王先生因宅基地纠纷与邻居僵持不下。前几日,调解员曹丽萍、朱小萍以“拉家常”方式释法明理,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这两名被群众亲切称为“老舅妈”的“法律明白人”,年均调解纠纷200余起,成为乡村和谐“稳压器”。
除了“法律明白人”,还有一句句浸润张謇法治精神的课堂讲述、一次次覆盖城乡的高效法律服务、一场场饱含温情的矛盾化解实践……这些法治力量,正将法治基因深植于海门乡村治理的脉络中。今年以来,海门区司法局以普法宣传夯基、法律服务惠民、矛盾调解促和为路径,全力构建法治乡村建设新格局。
如何让法治教育既接“地气”,又聚“人气”?海门区司法局深挖本土历史资源,创新开展“张謇法治精神进校园”活动,将法治教育与历史传承有机融合,打造了独具江海文化特色的普法品牌。在张謇故里常乐镇,一支由退休教师等组成的张謇文化宣教志愿队活跃在校园与村居。他们通过“张謇故事会”“法治家训诵读”等,将张謇“实业救国、依法治企、崇德守信”的精神转化为青少年听得懂的法治课。同时,全区以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为阵地,推出“法治参观+志愿讲解”研学项目,组织学生化身“小橘灯讲解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法治文化。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校园法治活动120余场,法治教育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悄然生根。
“以前公证要去公证处,现在遇到这些问题来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就能解决了,非常方便。”近日,海门街道居民老李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快速解决了遗产继承办理问题。这得益于海门打造的“1+11+298”立体化法律服务网络,即1个区级中心统筹调度、11个镇街服务站精准对接、298个村居工作室全域覆盖,让老百姓体验到了“一站式”服务的高质效。为进一步打造便民利民服务站,海门区司法局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对群众诉求全程跟踪、闭环管理,减少办事环节,压缩办理时限,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办理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