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投入,目前城区大多数老小区得到了改造,小区环境得以较大改观。根据计划,今年又有7个老小区被列入改造工程。记者昨日走访了解到,很多老人对老小区改造提出建议,希望在改造中增添一些适老性设施,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的出入和休闲环境。
329户困难老人适老化改造受到欢迎
前不久,区民政局收到了一封感谢信,信由一名家住海门街道公园新村的老人陈爱芳写来。她在信中说:“你们派专业的工作人员来为我改善生活环境。卫生间设施简陋,你们帮我安装了智能马桶、淋浴设备;我居住的底楼常有漏水潮湿的问题,你们帮我修缮了漏水的部位;贴心地为我进出的玄关、床边安装了扶手;在我的卧室安装紧急呼叫设备。因为年事已高,独居生活难免有些不便,政府为我免费提供的这些帮助,为我解决了生活上的许多问题……谢谢政府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去年,区民政局为329户分散供养特困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及建档立卡低收入群体中高龄、失能、重度残疾老年人,进行了居住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包括入户门地面高低差、卫生间防滑处理,照明优化,如厕扶手、防撞条、紧急按钮安装等。在充分保护老年人生活隐私的前提下,结合老年人家庭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安装人体感应探测、燃气泄漏报警、一键呼叫等智能化应急保障设备,更加高效保障老年人生命健康安全。
区民政局表示,将进一步推广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的诸多“不容易”变得“更容易”。
老小区改造老人有期盼
据了解,城区的多数老旧小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当初的建设规划标准低、年久失修等因素,存在地下管网堵塞、绿化缺失、停车位缺乏、健身休闲等公共设施配套不全等问题,有些已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
近年来,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我区每年投入千万元对老小区进行改造,做到改造一片、成型一片、移交一片,有效改变了老小区的外观形象,也改善了老小区居住环境。纵观前几年老小区改造,着力点多在道路改造、外墙出新、增设停车位、更换落水管、补植绿化等方面。这些硬件的改善,为小区居民出行、停放车辆等提供了方便,较好提升了老小区居民的居住舒适度。
每个老小区都有不少老年人居住。据了解,目前海门老龄人口数量已超过20万人,其中95%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宜居的住房和社区环境,是他们生活质量的必要保障。对待老小区改造,这些老年人有着别样的改造需求。他们盼望老小区改造过程中,增加一些适老公共设施。如老小区楼道门口增设适合老人行走的坡道、楼道扶手;中间楼层的楼道墙壁上安装折叠式休息椅,老人爬楼累了,可放下椅子坐一会儿。在有条件的小区公共区域内增设健身步道、休闲石凳、石桌等。
增加适老设施让民生实事更有“内涵”
如果说民政部门增设的适老性设施,是在室内为一些老年人解决了困难,那么老小区改造中添加的适老性设施,则是在室外为老年人解决了烦恼。如果“内外协同”,小区内老年人就有了安享晚年的良好环境。
一条坡道、一张椅子、一排扶手,改动不大,却能切实解决老人生活“痛点”。据记者了解,省住建厅于2017年就组织专家编制了指南,并推动省内开展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2018年,我省将建设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列入“十大民生实事”。据业内人士介绍,老小区改造过程中,适老化改造主要包括:住区主要道路、出入口及单元出入口实现无障碍;增设楼道及其他公共空间的扶手;住区内部增补老人活动的场地,并增设塑胶步道、休息座椅、阅报栏、健身器材等休闲服务设施等。
老小区改造的落脚点是宜居满意度的提升。适老化改造并非宏大工程,却能极大提升老人宜居度。今年的老小区改造刚刚启动,相关单位不妨深入小区调研,了解小区内老人的诉求,在今后改造过程中重视这一内容,相应调整或增设部分改造内容,让老小区改造有“颜值”,更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