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正文内容

34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海门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区民政局筑牢兜底保障网,34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海门成为新市民,让城市边缘人群“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记者昨日从区救助管理站了解到,就在本月初,34名流浪乞讨人员拿到了他们新的身份证。

2014年,海福玉在路边乞讨时被区救助站工作人员发现,因存在智力缺陷,无法进行沟通,于是救助站工作人员先将海福玉安置在救助站。期间,救助站通过人像识别、上寻亲网等多种措施帮海福玉寻亲,都无法找到相关的信息,因此海福玉就滞留在了海门。去年,区民政局为海福玉申请落户海门,近日,海福玉拿到了她的身份证。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沈忱说:“落户首先是对她身份的一个认定,以往作为一个流浪乞讨人员,再加上智力缺陷,身份信息无从知晓,那她就是一个黑户,在我们这边生活是没有身份的。现在安置了以后,她就相当于是一个新海门人,会享受到我们海门城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目前标准是1945元一个月,会全部用到她身上,用于她的衣食住行。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直观变化,就是在医疗这一块,因为有了身份证以后,就可以参加居民医保,后续去医院治疗就可以报销一部分,落户以后生活各方面都有保障。”

据了解,2017年11月我区投入1000万元新建高标准救助管理站,设有50张成年人床位和30张未成年人床位。落户安置的流浪乞讨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智力残疾或精神疾病,在这里可以接受救助管理站专业的照料服务。去年开始,区民政局为多方寻亲未果、长期滞留在救助管理站的流浪乞讨人员申请落户区社会福利院集体户口,由区社会福利院安排专人对落户人员身份证件进行统一管理,已办理户籍的安置人员一旦查找到其原有的户籍身份,及时申请注销其安置户籍并由救助管理站负责协调接领或送返工作。目前,共有34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海门。

据介绍,下一步,区救助管理站在做好基础的社会保障外,还将拓展和创新寻亲渠道,通过人脸识别技术、DNA比对、救助寻亲网、寻亲热线、寻求公安部门协助等方式,尽最大努力铺就救助人员的寻亲回乡之路,让救助对象在海门生活有保障,最终也有可能让他们回归原来的家庭。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