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海门新闻>>正文内容

海门成为全省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海门人才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昨日记者从区委组织部获悉,海门成为江苏省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为苏中苏北惟一。12月23日,海门作为全省惟一的县市区在省委人才工作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近年来,海门在推动“制造驱动创新向创新驱动制造”积极转型中,越来越感到人才支撑力的作用,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为此,海门紧紧围绕“12+2”产业链构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主动融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举措,构筑聚才、用才、留才强磁场,积极探索人才建设人才发展先行区。仅今年,海门新入选省“双创人才”17名、“双创团队”2个,“双创人才”入选数连续四年位居南通县市区第一。

聚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一环,海门以筑巢引凤的理念,通过产才融合、科创平台打造、校地合作等措施,构建“广纳贤才、近悦远来”的创新格局。每年组织东洲英才创业周、“东洲智荟”项目路演、“海智杯”创业大赛等活动,提升海门聚才与产业的黏合度。今年,海门组织 “东洲智荟”项目路演7场,共路演项目48个,截至目前,26个领军型创业项目落户海门;举办第六届“海智杯”创业大赛,共征集项目200多个。

科创平台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海门聚力打造沿江科创带,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两大硬核,高端绿色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三个产业基地的“一带两核三基地”;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机器人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如今,“一带两核三基地”集聚了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70多名国家级人才安营扎寨、创新创业。临江新区作为海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是“一带两核三基地”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国家级企业孵化器”“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海门携手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科研院所成立的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落户于此,实施“新药与平台强化项目”孵化模式,由区、院双方给予项目资助和设备补贴,已吸引50多个高层次人才项目来海转化。

聚才更要用好才,海门以唯才是举的办法用才,形成“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创新机制。率先出台“顶尖人才来海创业免评审”“企业自评专家”“全职高薪人才项目申报‘三不唯’”等举措,并加大人才项目资助力度,促使人才项目在海门快速转化,助力海门产业转型升级。到目前为止,海门已有7名国家特聘专家免评审落户,均给予总额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8家企业自评专家32名,均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人才津贴;2名大专学历的全职高薪人才获评“东洲英才”,均给予顶格100万元创新资助。海门还专门出台了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邮轮制造、机器人三大重点产业人才专项扶持政策,累计资助创新创业项目95个,发放资助金额1.2亿元。

近年来,海门无微不至真心留才,通过服务“集成化”、对接“直通车”等措施,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生态。以“东洲英才”计划为抓手,出台《关于实施“东洲英才”培养计划的意见》《“521”东洲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等人才新政30多项,形成覆盖从“顶尖”到“草根”、从“海归”到“本土”的政策集成体系。成立“人才服务联盟”,提供51项集成化服务。建立区领导与优秀人才结对机制,在区、镇两级开设“服务专线”“服务专窗”,把5月25日“海门人才日”作为人才“集体生日”,发放“服务绿卡”,建设“人才驿站”,定期组织开展人才慰问、人才健康体检、人才疗养等活动,以最大诚意礼遇各方英才,让人才在海门感受到“家”的温馨。海门按照“三年新建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目标,构建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建成人才公寓35.4万平方米、在建40万平方米。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