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文学频道 网络文摘>>正文内容

古法酸梅汤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2日 点击数:

  图:古法酸梅汤是夏季消暑佳品\资料图片

  於国人而言夏季饮酸梅汤,止渴消暑,大约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知道从梅子中提取酸味,当作汤水来喝。这一碗酸梅汤,一来二去,中国人喝了上千年。

  其实,酸梅汤真正开始风靡,是自清代开始的。满洲人向来就有喝酸的传统,他们採集狩猎,喜肉食,因此,在相对油腻、高热量的饮食后,常喝一些用玉米麵发酵製成的酸汤来解腻。

  清军入关后,满洲皇族迁居北京。他们不再以狩猎为生,渐渐在皇城内外过起锦衣玉食的閒散生活。气候水土的变化令他们倍感不适,吃肉的习惯没有改变,但玉米麵製成的酸汤,却在京城这个地界变得不对味。在缺少大量体力活动的情况下,玉米麵酸汤裏过多的糖分淤积在体内,湿热相博,转化成要命的脂肪。於是,一生追求清瘦风骨的乾隆帝,要求宫廷调整酸汤的製法。

  御膳房调製出一剂配方。乌梅敛肺生津,山楂消食化滞,甘草清热解毒、治脘腹,陈皮健脾理气,桂花破结散寒。四味主藥材,辅以桂花点缀,用颐和园往西的玉泉山的水熬煮。一碗酸梅汤,被封为“清宫异宝”,御用的“土贡梅煎”。

  自此,古法酸梅汤,盛於宫闱,广散民间。京城的商家们开始依样製作,半夜裏熬煮,清晨开始售卖,也学着宫裏的排场,用“玉泉山的水”做噱头。最得名气、最考究的当属琉璃厂一带的信远斋,盛满酸梅汤的青花瓷缸放在木箱裏,木箱和瓷缸中间填满了上一年冬天储下的大冰块,木箱外有白铁皮包裹,刷了大漆。冰凉振齿的酸梅汤,每年只售一季,每天两缸,售罄即止。

  相较之下,小贩们售卖酸梅汤就随性得多,但也因此更有市井味道。他们跑街走巷,手捏两隻小铜碗,互相敲击,发出清脆的铮铮响声吸引路人。口裏吆喝着:“给的又多,汤儿好喝”。

  清代有个官至户部主事的大学者,名叫郝懿行,他写《尔雅义疏》、《春秋说略》这样的经学巨作,可也写市井街巷中叫卖酸梅汤的小贩:“铜碗声声街裏唤,一瓯冰水和梅汤”,想必这位仁兄,也曾被透心沁齿的梅汤、泠泠有声的叫卖声“俘获”过。

  古老的酸梅汤,历经千年沿传,自清代起盛行,至今不衰。曾贵为宫廷御用,但取材并不金贵,天生一股子的接地气的秉性。《红楼梦》裏,贾宝玉有一次被父亲重重鞭打,躺着疗伤、不得安稳,王夫人前去探看,袭人从房中出来禀告:“老太太给的一碗汤,才喝了两口,只嚷着要吃酸梅汤……”

  古法酸梅汤五味相配,製乌梅、山楂、甘草、陈皮、桂花,试问哪一味不是藥材?就是这一盏藥汤,因其淡淡烟熏、酸中回甘的爽利味道,因其消食合中、行气生津的感受,成为旷世流传的代茶。现代人为了提升汤水的颜色,又常常多加洛神花或桑葚,取其天然染色之用。画蛇添足,实属不必。集齐原料旺火煮沸后再文火慢煮两小时,加黄糖调味便已是消暑佳品。

  一碗酸梅汤,自古至今流传千年,可见华夏饮食养生之道的魅力依旧。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