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海门新闻>>正文内容

社会治理“海门模式”全国瞩目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十三五”期间,我区深入贯彻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省委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紧扣长效常治奋斗目标,聚焦生态建设、法治建设、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区域社会治理效能和水平,谱写社会治理崭新篇章,为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提供了坚实保障。

资源整合,提升社会治理“聚合力”

近日,海门、启东、崇明三地农业执法大队开展了2020年打击长江非法捕捞联合执法行动。在行动中,区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海鹰”无人机中队发现海门和崇明长江交接水域有可疑货船,立刻通知联合执法队对该船进行检查,有效助力了江面巡查执法。我区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始终坚持科技支撑、部门协同、服务实战理念,实现了违法动态智能感知、监管信息资源共享、执法队伍整体联动。“海鹰”无人机中队在长江大保护、秸秆禁烧、防台防汛、疫情防控等多方面得以高效应用,有效推动了区域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

建设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是南通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指挥中心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目前已汇聚了全区41个部门、1163个目录共6000余万条数据,每天数据交换量达3万余条,形成了汇聚全域数据的“海门大脑”。

指挥中心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为“牵引器”,以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为“风向标”,以社会治理突出的难点为“突破口”,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开发应用,充分发挥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服务实战的职能作用。依托联动指挥平台,建设了“智慧苍穹”长江大保护智能应用平台,设长江禁捕退捕、智能感知、水文环境三个主题;沿江布设视频监控系统94个、巡防执法舰艇4艘,配备执法单兵装备100部,成立“海鹰”无人机中队,实现了“水陆空”全天候管控。围绕社会治理难点,指挥中心在区级层面建成社会治理一张图,突出全域感知、关注网格质态、推进智慧治理、强化指挥调度,实现了对离散治理数据的汇聚共享。以违建拆除、渣土车管理、机械化作业等领域的监管为重点,研发运行了海门区城市管理专题图,实时掌握全区作业车辆、作业路段、完成进度等情况。

截至目前,指挥中心先后承办全国、省、市现场会4次,接待了各级考察团近百批1000余人次。社会治理“海门模式”和特色做法多次在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刊发报道,形成了较大影响力。

网格管理,增强社会治理“向心力”

“奶奶,我给您送鞋子和帽子来了!”连日来,城北社区网格员在寒风凛冽的冬季给辖区老人送去温暖。网格员每到一户都对老人嘘寒问暖,了解生活状况,提醒他们要适当锻炼、健康饮食,同时保持乐观情绪。而在常乐镇麒北街,这几天网格员正在配合村“两委”,对辖区居民楼的火灾隐患进行排查……在海门大地,网格工作包罗万象,网格员们“身兼数职”,为群众送上最贴心的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社会治理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管理机制面临挑战,网格化社会治理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区不断创新发展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为抓手,以治理“一张网”承载矛盾化解、公共安全、为民服务、综合执法等事项,健全了6大类41项职能清单。针对城乡社区实际及群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我区将综合网格由1141个优化调整为1099个,专属网格由434个调整为202个。推进“警网融合”工程,拓展“警格+网格”融合深度,出台《海门区“警网融合”质态联动考核实施办法》,明确和规范了全区网格联动联勤工作要求,有力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成效。将基层辅助力量下沉基层网格,深入开展“三官一律进网格”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精准法律服务,截至目前,我区已整合各类基层辅助工作人员339人,共有1082名公检法司人员进入网格,提供24小时法律服务。

我区还充分发挥网格员贴近基层、熟悉基层的优势,积极推进网格员参与疫情防控、禁捕退捕、人口普查、文明城市创建、非法小化工排查等活动,将网格机制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今年以来,网格员共办理各类事件11万余件,其中社会治安类1908件、公共安全类8777件、城市管理类40674件、环境保护类5813件、民生服务类46741件、矛盾纠纷类7299件,事件办结率98.96%。疫情期间,网格员共采集各类信息22万多条,其中核查来海返海人员19万多人次,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服务3万多次。

四治融合,激发社会治理“新活力”

近年来,我区探索推行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法治、自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12月10日,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海召开,与会人员在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常乐镇中南村、余东镇富民村等地观摩,纷纷表示海门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区司法局充分发挥“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保障作用,多形式、全方位开展普法活动。近五年来,我区每个村、社区均建成了“法润民生”微信群,由各村(居)法律顾问负责管理,调解员、公证员、法援律师、司法干警、村干部等588名工作人员齐上阵,实行线上线下、定时与及时相结合的服务机制,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今年以来,共开展社区服务4600余次、法治宣传讲座980余场次,为村(居)提供了大量法律方面的建议,并参与村(居)矛盾纠纷化解。

村民“自治”激发群众参与活力。我区探索形成了村民自治“1234”工作法,在每个村民小组中建立1个党小组,形成村民小组议事会与村民自治理事会2项机制,明确矛盾调解、平安巡查、便民服务3大职责,推行“微组织”“微信群”“微服务”“微文化”4种形式。今年以来,全区各村民小组长办理各类便民服务事项超10万人次。

我区秉承“德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理念,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道德模范精神在乡村遍地开花,村风民风得到有力改善。近年来,我区已产生17名“中国好人”、29名“江苏好人”和307名“海门好人”,评出各类榜样、模范逾3000人,其中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1人获评江苏省道德模范。在江苏省文明办组织的社会道德指数测评中,海门列南通之首,居全省第一方阵。

此外,我区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智治”体系,通过大数据赋能服务、网格化联动共治、“铁脚板”力量组织“三大工作体系”,齐心协力打造“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区”。各区镇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同步推进,实现了“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网格、指挥调度一中心”的基层治理模式,助推乡村治理智能化。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