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区残联坚持党内党外一体互动、线上线下同步联动、残健共融整体推动,聚焦“红色文化”“红色活动”“红心向党”,让百年党史、红色基因根植心田。
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4月20日,在区残联十楼会议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区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季耀祥给大家上了一堂“四史”宣讲报告《英烈忠魂 红色丰碑——海门地名的红色文化印记》。海门是革命老区,先后有1800多名英雄儿女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用鲜血与生命铸造了永恒的历史丰碑,海门的许多地名就是以革命先烈命名,报告重点讲述了海门35个以革命先烈和著名战斗命名的乡镇、村、道路、学校等红色地名,让大家全面深入学习并寻根红色记忆。红色地名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精神坐标,学习地方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励着残联系统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去。
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海门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留下了许多红色的遗址遗迹。这些遗址遗迹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最生动鲜活的教材。残联人利用清明、郊游等形式,来到家乡身边附近的红色遗迹遗址,打卡红色遗迹,汲取历史营养,激发奋进力量。
红色活动振奋人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4月16日,区残疾人托养中心红歌嘹亮,工作人员与残疾人在指导老师的精心组织下,齐唱革命歌曲。虽然他们发音和语调不是很准确,但热情很高,学得很认真,唱得分外洪亮和动情。他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歌颂党,歌颂祖国,为党的100周年献礼。
为更好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展现新时代残联系统青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区残联还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区级“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大型青年风采展示比赛。题为“颂党百年 献礼华诞”的精彩演讲,铿锵有劲,振奋人心,《那些女人》形象的配音,生动再现一群女子浴血奋战的难忘瞬间。此外,区残联还组织机关青年编排手语舞《唱支山歌给党听》,进一步丰富红色教育形式,为党建文化巡礼。
红心向党不忘初心
民生实事是为残疾人而办,民生难题是为残疾人而解。4月,区残联开展了“我为残疾人办实事”系列活动,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让他们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安装假肢,能最大限度提高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产能力,使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参加社会活动。”4月7日,一名肢体残疾人完成假肢取模笑着说道。为帮助肢体残疾人实现站起来,“健步”走向未来的梦想,区残联开展康复助行项目,在前期筛查核实的基础上,邀请南通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的专业技术人员为贫困残疾人检查、取模,当天共完成假肢装配20人,矫形器装配22人。着力解决残疾儿童和肢体残疾人出行问题。
部分特殊群众申领残疾人证出行不便,为解决这一困扰,在完成3月底集中评残任务后,区残联组织部分肢体和精神残疾评定的专家,分批对高龄、生活不能自理且移动过程有生命危险的或严重精神肇事的申请人提供入户评残服务,近日已完成四批27人入户评残服务,让他们尽快享受扶残助残政策。
如何在纠纷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推广到更多人的身边,加大用法的尺度?今年是《残保法》颁布实施30周年,但这部法律在残疾人群体中的知晓率还不是很高,很多残疾人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无从下手,或者觉得自己是特殊群体,是弱势群体,就默默承受了一些侵害。为了提高残疾人维权意识,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深入人心,让《民法典》服务于广大残疾人朋友工作生活,区残联把学法律与学党史同频共振,作为为残疾人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改以往单一的线下培训,利用“空中课堂”的方式,扩大受众面,提升相关法规政策的知晓率。
此外,区残联还建立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区镇(街道)联系点制度,面对面征求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以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