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江苏省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命名名单出炉,海门区获此殊荣,收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
三年创建期内,海门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将共抓长江大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通过化工企业关停、印染企业提标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发展定位等方式,将原先以化工、印染产业为主的精细化工区压缩至不到园区四分之一面积,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底。实施空气质量两级预警,针对重点燃煤企业、工业源、扬尘源等,将空气质量异常预警分为一阶段和二阶段。加大走航车走航频次,实行现场发现问题、现场交办问题、现场整改问题,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有效改善。海门区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优良天数比率由2017年的81.1%上升到2020年84.7%。水环境质量方面,举全区之力推进青龙河整治。从排口排查、园区整治、“散乱污”整治、长效管控等多方面着手,坚持问题导向,实行清单管理,由点及面推动整治。目前,青龙河水质总体稳定在Ⅳ类,达到消除劣Ⅴ类的目标,并已通过省级销号验收,实现“环保短板”到“生态样板”的蜕变。土壤环境质量方面,逐步建立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形成污染场地多部门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用地详查工作,“净土”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生态文化氛围渐浓。海门先后完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等一系列和生态文明相关的创建工作。突出城镇一体化发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示范先行、全域整治”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四大整治提升行动”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在2019年度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评估中,海门区位列第一等次,并作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被省政府通报表扬。积极组织区内特色镇村向上申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村,2019年共有7个区镇和16个村开展第三批示范镇村创建,4个镇和4个村已得到命名。同时,依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平台,对环境信访分门别类制定分类清单,密切各部门区镇协调配合,及时将环境信访化解在基层、处理在源头,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
环境倒逼工业整治,发展壮大绿色产业。海门区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壮大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对工艺落后、能耗高、科技含量低的“小散乱污”企业,实施“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重组一批”,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按照国家和省的压减产能要求,对企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辖区内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扎实推进行业整治,“两行业”整治总体进度持续排在南通市前列。聚焦“3+3”产业发展重点,集聚优势资源,提升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能级,不断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治污减排扎实推进。海门区实施源头减排、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并举,严格环境准入,实行区域准入、行业准入、总量准入、民意准入、污染准入“五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限制等政策。通过采取限控增量审批,加快调整能源结构;“量身定制”重点项目前置减排方案;实施区域治水工程等举措,推进治污减排,总量控制得以持续强化。
网格体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海门区提升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预警能力,构建“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新模式,有效统筹执法资源和执法力量,融合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信访、移动执法、环境行政处罚、区域联动指挥五大功能模块,探索建立新的案源发现、案件处置新模式,有效破解生态环境执法人手不足难题。打造“1+X”环境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总框架,即1个总体方案、X个专项整治子方案,全力推进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