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海门视窗>> 新闻中心 部门动态>>正文内容

科技创新赋能海门高质量发展

作者:海门日报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全区上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将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作为重点发展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主导产业实施人才撬动战略,精准施策、真情用才,高质量构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政策、环境体系,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全区产业迈向高端化。

注重平台搭建,打造创新合作引擎

总投资10亿元的百奥赛图模式动物中心项目厂房已经完工,正在进行设备调试,投入运行后将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模式动物基地。项目领衔者百奥赛图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模式动物专家沈月雷介绍,当初选择海门,看中的就是临江新区打造的生物医药科创园。落户于謇公湖科创中心的江苏武珞科技园则主要依托武汉大学人才、优质科技成果,根据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导入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资源,积极引进培育高科技企业。运营总监杨涛说,选择落户謇公湖科创中心,就是因为这里鲜明的产业发展定位。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十三五”期间,我区聚焦高品质创新平台,坚持政府与企业双向打造,成功培育了生物医药科创园、謇公湖科创园、中科院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机器人科创园等一批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园区、社区、孵化区相融合的新型“双创”载体。紧跟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步伐,我区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上海教委科技发展中心、上海飞天众智科技服务平台等众多长三角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合作,加速优质科创资源配置,共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百余次,解决技术难题超600项。同时,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院士、研究生工作站38家,省级众创空间6个,这些平台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舞台。

2020年,我区还创设了“东洲智荟”引才新品牌,在临江新区、开发区等重点区镇建设路演大厅。在同年7月举行的2020中国海门“东洲英才”创业周开幕式上,国家“杰青”、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组长缪泽鸿,沈阳药科大学教授王淑君等6位领军人才分别获得300万元项目资助启动资金,他们的项目入选海门“东洲智荟”创业项目。

构建人才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我国正在处于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加速阶段。“十三五”以来,我区一直在相关改革上持续发力,着力构建创新发展的人才结构,推动产业配套体系与科教体系相融合,发展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抓“体量”、提“质量”,营造涵养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

“为吸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我区注重政策集成创新,打造优质创业环境。”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区以产业为导向,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实打实拿出真金白银扶持创新创业项目,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扶持额度最高提至3000万元。在“创业海门‘523’人才计划”“人才新政10条”“人才强企10条”等30多个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我区还出台了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及邮轮产业人才发展专项扶持政策,更加突出了精准化导向,推动政策由“普适性”向“个性化”、资金扶持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实现了人才与项目的深度融合。五年来,我区通过科技奖励资助企业科技创新超1000家,金额超1亿元。

我区依托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人才窗口,为高层次人才发放“绿卡”,设立“人才驿站”,在创新创业、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收益以及安居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此外,我区还建立了区领导联系服务人才等制度,推出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重大项目服务专员等“店小二”式服务举措,形成了“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十三五”期间,我区先后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顶尖人才65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74人,省“双创团队”10个,连续三年新增双创人才和团队数居南通第一;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6家、国家级孵化器2家。其中,益诺思生物技术海门有限公司建设的江苏省一站式高效药物评价平台有望成为南通首个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长三角药物研究院列入省级重大创新载体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我区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累计实现新增税收超5亿元。

强化培育引导,壮大创新主体集群

自主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以来,我区不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计划,建立全方位、全链条、定制化企业培育服务机制,垒“高原”、造“高峰”,持之以恒培育引导,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区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至2020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237家,比2015年净增14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比例超30%;省民营科技企业336家,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两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9家;江苏通光电子线缆股份有限公司入选省创新型领军培育计划;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发明专利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海门慧聚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宝食品被确认为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2019年度南通惟一入选单位。

南通振康机械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焊接机器人的研发,2020年11月,该公司与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等共同研制的500公斤重载搅拌摩擦焊机器人完成整机装配并成功试焊接作业,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巨无霸”焊接机器人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项目之一,获中央资助1370万元。该公司副总经理童彤表示,项目周期为三年,至2022年5月结束,但他们已经提前完成了国家指标。

五年来,我区科技创新成果成效突出。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优质肉鸡新品种京海黄鸡培育及其产业化”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门实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全区获省级科技进步奖6个,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4个,省重点研发项目、政策引导计划项目7个,各类省级研发项目累计获省级资金支持超6500万元,智能制造、机器人、现代建筑、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成为海门的创新地标产业。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