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围绕“数字供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座谈交流在南通展开。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承办方和实地参观点,南通市海门区供销合作总社以一系列扎实而前瞻的数字实践,系统呈现了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海门实践”,获得了与会人员的广泛认同。
理念焕新:重塑数字时代的供销使命。面对奔涌的数字化浪潮,海门供销社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将全面数字化转型确立为深化为农服务的新引擎。省社科联领导指出,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农业产业。
“数字供销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传统服务模式的重塑与升级。”海门区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戴建忠在分享中表示,“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全链条、可追溯、智能化的为农服务体系,让数字技术真正扎根乡土、服务农业。”
场景突破:三大维度演绎数字硬实力。海门的数字供销蓝图已转化为可观可感的现实成效,在三大核心场景中展现出强劲的推动力。
走进供销文化传承体验中心,历史与科技在此交融。AR互动、资产“一张图”管理、线上直播间等数字化展陈手段,将供销社的厚重历史、精神内核与转型成果生动呈现。这里不仅是记忆的保存地,更清晰地勾勒出从传统经营迈向智慧服务的演进路径,全方位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为基层供销社注入新活力,重塑其服务内核。
在强盛专业合作社的叶菜工厂,机器人自主穿梭,人工智能精准决策,物联网无缝协同,构建起一个高度自主的智慧农业生态。从播种、移栽到采收,全流程实现自动化。依托“机器人+AI+物联网”模式,生产周期缩短至45天,实现了日日播种、天天采收的工业化连续生产,复种指数达到传统模式的4倍。在数字赋能下,土地节约40%,节水80%,人力成本降低90%,农业生产实现了效率与能级的跨越式提升。
在正余镇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数字一张网”指挥大屏实时汇聚着生产、销售、服务等全维度数据。这套系统构建起“数据汇管一张网、产业贯通一条链、镇村治理一体化”的综合格局。600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内,高精度传感器持续捕捉十余项环境参数,AI模型自动生成最优生长策略,确保每株作物都生长在“定制”环境中。这种赋能已超越生产本身,全面覆盖智慧种植、数字营销、品控溯源与品牌建设等社会化服务全环节,数字供销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农业的服务边界与发展范式。
路径前瞻:构建“建用并举”的长效机制。在实践探索中,海门区社形成了“建用并举、数实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一方面,通过系统化培训与机制完善,持续夯实数字基座,培育基层数字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挖掘与激活数据价值,运用大数据洞察市场,实现产销精准匹配。这一良性循环,确保了数字供销从“概念蓝图”落地为“服务实体”,切实提升服务效能,助力农民增收。
站在新的起点,海门区社将继续深化数字转型,聚焦三大关键突破:一是打破数据壁垒,推动全域互联互通;二是培育既精通农业又掌握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三是探索可延续、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保障数字供销体系的长效健康运营。



